【探索13】後賈伯斯時代:聰明上網我不宅

分享至

Photographer Tim RobbertsGetty Images
Photographer Tim RobbertsGetty Images

講師|亞洲大學 柯慧貞副校長
撰文|
楊于崴

●後賈伯斯時代
「3C產品」這個名詞對我們來說一點都不陌生,但您聽過4C產品嗎?3C泛指市面上大多數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包涵:「電腦(Computer)、通訊(Communication)、消費性電子(Consumer electronics)」三個面向,如智慧型手機、家電產品以及遊戲機等,皆屬於3C產品。但近年因為消費者對消費型態產生變化,人手一機已是普遍的現象,導致資料流通過度氾濫,因此衍伸出一新的面向,「內容(Content)」,演變成今日專家口中的「4C產品」。資通訊領域無疑是二十世紀最亮眼的科技產業,智慧型手機將4C整合於一身,造成資通訊產業的大革命,賈伯斯更提升4C產品的便利性與普及性,也改變我們的生活樣貌,手機究竟會對人們造成什麼影響呢?使用手機真的會讓人上癮嗎?讓我們尾隨柯慧貞教授的腳步,揭開手機使用心理學神秘的面紗吧!

●什麼是網路成癮呢?
網路成癮其實類似藥物成癮,一旦觸及,可能會不自覺的深陷其中,我們可以用幾個簡單的問題進行測試,您是否隨時時刻刻都攜帶手機呢?當手機收到通知時,是否又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滑開手機頁面呢?與妻子或朋友聚餐時,會不會捨不得將手機放下,與他們話家常呢?小心!您很可能已經是網路成癮的高危險族群。

一、過度使用(Over Use)
原先可能是受到同儕影響,接觸網路後卻深受吸引,當使用者開始長時間使用網路,放棄過去所喜愛的活動,犧牲與家人及朋友相處的時間,而家人也發現使用者的身心漸漸受到影響,在他人關心時試圖隱瞞實際上網時間,若有此類的事情發生,很可能已經有輕微網路成癮的現象。

二、心理依賴(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過度使用網路後,會慢慢地讓使用者產生心理上的依賴,心理依賴會有什麼現象呢?雖然使用者了解自己應該減少上網時數,但仍然無法自我控制,而且即便當下沒有在使用網路,腦海裡卻時時刻刻惦記著網路上的一切;又或者當使用者在網路上發表一篇文章時,會不斷地刷新介面,不斷地注意按「讚」次數是否增加,並以此增加自信心,這樣的使用者很可能已經對網路產生心理上的依賴。

三、戒斷性症狀(Tolerance & Withdrawal)
有一位國二少年長期沈迷於網路,因為網路線被母親拔除又遭到母親責備,心生怨念後,竟然拿石頭砸死母親;另一位高中生,同樣是因為網路成癮,為求自我克制,竟然拿刀子將自己的左手砍斷。像上述的例子,皆是重度網路成癮者會發生的現象,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上網才能感到滿足,而且只要遠離網路,內心便會焦慮不安,情緒時常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很可能會做出無法挽回的舉動,釀成悲劇發生。

●網路成癮造成的影響
網路成癮者除心靈層面受到嚴重影響,身理也同樣有巨大的變化。1997年以後,全世界的平均近視度數漸增,二十歲的年輕人,眼睛很可能就有黃斑病變等症狀出現,且近視年齡層有不斷下降的趨勢,影響視力的關鍵與我們平時的生活習慣密不可分,讓我們來看一項有趣的實驗!將一群孩童依到校的方式區分成三組,A組是搭乘捷運上下學的同學,B組是由父母親接送的同學,C組則是自己走路上下學的同學,經過一段時間後,我們測量三組孩童的勢力,結果發現C組的視力並無明顯變化,A組近視度數增加七十五度,而B組視力度數增加到一百七十五度之多。雖然A、B兩組皆是使用交通工具,但汽機車在往返的途中晃動較為劇烈,若孩童在過程中使用手機,近視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

聰明上網我不宅,幸福學習我最愛
隨著網路的普及,各國政府也為其制定相關政策。美國因應網路成癮趨勢,在各地設立專門設立網路成癮治療中心,而線上遊戲設計大國的韓國,則是立法在設計遊戲時,遊戲內部需有控時裝置,並於晚間十二點至凌晨六點這段期間,限制十六歲以下的孩童進行遊戲,同時成立一百個網路成癮的治療中心,且培訓一千名以上的專業人員,不僅如此還規劃一百四十個網癮預防中心與諮商中心。中國大陸的網癮政策雖未普及,但卻以營隊的方式,讓學童減少使用手機,親近大自然。根據資料統計,台灣的中小學生網路成癮率達一成之多,雖制定許多相關政策,但卻未達到防治目的,為此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委託的柯老師,帶領團隊設計出一套減少兒童看電視及使用電腦時間的課程,實際於台南市的國小進行測試,結果顯示課程對於孩童使用電視及電腦的使用時間有明顯降低,也在台南市成立第一個直轄市級的「網路成癮防制中心」。

生活中的問題與手機的發展速度其實是失衡的,網路成癮族群不再只有中小學生,成人成癮現象也愈來愈普及,但礙於成人方面抽樣較困難,因此沒有相關數據可以顯示,不過柯老師與我們分享改善中年以上的手機成癮的方法,首先要有一位能與成癮者溝通的對象,了解成癮者使用手機的目的為何,從關心者的角度讓使用者體認是否已經過度使用手機,並找機會安排上網以外的活動找到生活的歸屬感,讓自己的家庭及彼此的生活更加和樂。

--本文整理自:104/5/30由柯慧貞老師在臺大應力所國際演講廳所主講之「我上網;故我在:手機使用心理學」演講內容>>現場全程影音

 

加入好友

(Visited 62 times, 2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