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12】精神醫學的誕生

分享至

■與一般醫學不太一樣,精神醫學沒有精密的檢查儀器,而是用談話瞭解人的內在世界。受到太多主觀因素影響,精神醫學的科學性常常受到質疑--在有些人眼裡,它似乎更像是一種宗教、哲學。精神科醫生扮演的角色與一般醫生也不太一樣,他們在社會上活躍,有時甚至被提升到心靈導師的層次,卻不是因為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而是因為一種對人性的洞悉。

圖片來源:www.iran-daily.com
圖片來源:www.iran-daily.com

撰文|李宛儒

要認識精神醫學得從精神疾病談起。在歷史中,甚至在當代社會裡,精神疾病常不被認為是一種疾病,而是心理問題,甚至是中邪、道德敗壞與靈魂沈淪的結果。精神異常或精神疾病是指心靈的某些或所有向度,包括思考、情感、行為、意志或道德等,出現異常的現象。精神醫學則是一門研究、解釋、處置與治療這些異常精神現象及它們所造成問題的學科與專業。一方面,作為界定、解釋與治療這些精神異常現象的專業學科,精神醫學的理論與技術,體現且影響當代人如何經驗、認識與形塑自己與他人的自我,也為當代社會處理這些問題提供知識基礎與實際機制;另一方面,在這些關於心靈、精神、自我的問題上,精神醫學從來不是唯一的權威,而且其知識與技術,常常受到質疑,而被批評為片面、獨斷、化約或無效,甚至被視為是一種社會控制與壓迫,或是藥商與精神醫學的合謀。

精神醫學是現代醫學裡最早形成的專科之一。在現代醫學興起之前,精神疾病與一般疾病沒兩樣,都被認為是由於血液、黃膽汁、黑膽汁、痰液四種體液失衡所導致,治療精神疾病不需要獨立於一般醫學的知識或技術。中世紀時歐洲很多宗教組織設置精神病院,當時一般人對精神病院的想像,是混亂而沒有治療,甚至還有許多不人道的對待。精神病院只是把精神病患與行為不見容於社會的人隔離起來。精神科醫生的前身,只是在精神病院中負責病患身體狀況的醫生。然而隨後一連串的轉變讓醫生逐漸取代神職人員,成為精神病院的管理者,進而發展出一套有別於一般醫學的理論與技術,來理解與治療精神疾病。這樣的演進,其實是時代的產物。

從十六世紀開始,解剖學和生理學的知識累積,讓醫生們開始從與傳統體液醫學不同的角度理解身體與疾病。自十七世紀歐洲啟蒙運動以來,人們跳脫傳統的宗教思維,開始以理性角度看待心靈,精神疾病不再被視為「惡靈附身」,而有了其他詮釋--笛卡爾基於身心二元論,主張精神疾病是身體機制影響了理性的運作;經驗主義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與孔狄拉克(Condillac)等人捨棄笛卡兒的天生觀念說,認為人類心靈就像一張白紙。在《人類理解論》中,洛克主張瘋狂是由於感覺資料在轉化成意念的過程中,發生了錯誤的連結。這些有關心靈的理論提供醫生解釋精神疾病的基礎,促成道德療法(現代心理治療的前身)的興起,而使精神醫學可以從一般醫學獨立成為一門專門學科。

除了醫學與哲學,政治發展也牽動精神醫學的命運。十八世紀開始,政教分離、中央集權國家出現、中產階級興起,俗世權力超越宗教力量,精神病院開始與以往宗教慈善機構有了差別。國家權力增強與都市化使得精神病院規模增大,臨床知識得以迅速累積,醫生逐漸成為精神病院中的主宰。法國大革命也讓主張人道主義精神的醫生,如推動解除鐐銬運動的現代精神醫學之父皮內等獲得較大的影響力。皮內認為精神病患是能夠被再教育的,不應該被視為一種異化的存在,精神病院除了將病患監禁隔離外,應該要有治療矯正的功能。這契合法國當時的共和理想:每個人都應該有成為共和國一份子的平等權利。

精神醫學努力地從兩個面向理解與治療精神疾病,一是生物醫學的面相,另一個則是心理醫學的面相。在生物醫學部分,在十九世紀中曾出現許多從身體角度理解心靈的理論,諸如動物磁性理論、顱相學、退化理論等,它們都曾風行一時,雖然之後被認為是一種偽科學,但這些理論在當時代表著進步的力量。

精神醫學從來沒有放棄將自己建立為真正的科學,如同神經科學、病理學般,在科學的殿堂佔有一席之地,並與催眠術、通靈術等江湖術士的伎倆畫清界線。生物科學理論始終指引著現代精神科學的演進。如德國精神科醫生克雷佩林受到細菌學的啟發,將重點從病患轉移至疾病本身的自然史--從病因、病理組織、外在病徵到病程預後的病史。這樣的概念在阿茲海默症等某些疾病的研究上得到了極大鼓舞,然而大多數的精神疾病,直至目前為止還不能完全以此架構解釋。

精神醫學也從未完全放棄從心理層面解釋與治療精神疾病。延續精神病院道德療法的傳統,不少精神科醫生依然重視精神疾病的心理與環境因素,並且肯定心理治療對於精神疾病甚至身體疾病的療效。此外,在思想上或社會文化上,一般認知依然認為心靈、心理或環境因素在精神疾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質疑精神疾病純然是於身體或生理因素造成的看法,甚至對於精神疾病究竟是否應被視為一般意義上的疾病,以及精神科醫生是否是精神疾病的唯一權威,都還有些懷疑。

十九世紀末盛行的催眠術、我們常聽聞的精神分析等,都是心理治療的例子。這些心理的理論和治療方法認為心理如同身體一般,遵照著一定的機械法則運作。這些理論適用的對象並不只限於「生病」的心靈,而是包括了正常的心靈,並且成為現代人理解自己的重要概念。這使得「正常」與「異常」間的界線變得模糊,不再是本質上的截然劃分。

許多輕微的精神異常狀態如今被納入精神醫學的版圖,精神病患是少數的時代已經過去。當社會中大部分的人在某種程度、某些時間點上都曾是輕微的精神疾病患者時,精神醫學的社會功能也有所改變。精神科醫生走出療養院的高牆,拓展自己專業的勢力範圍。如今精神治療已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除了許多藥物被開發、廣泛使用外,各種心理治療方法,如藝術治療、遊戲治療等也不斷興起,成為現代人私人與社會生活的一部分。

--本文整理自:103/11/29 由巫毓荃老師在臺大應力所國際演講廳所主講之「精神醫學的誕生」演講內容>>現場全程影音
責任編輯:Kerina Huang

(Visited 694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2 thoughts on “【探索12】精神醫學的誕生

  • 2014 年 12 月 17 日 at 07:24:50
    Permalink

    這個演講把精神病學美化太多了,對精神病學罄竹難書的歷史,與持續詐欺民眾的情況,居然隻字不提?
    這個網站有更多資訊:http://www.cchr.tw/quick-facts/introduction.html

    Reply
    • 2017 年 03 月 07 日 at 23:40:20
      Permalink

      是說有著山達基背景的公民人權協會嗎?
      以科學的理論依據來說,究竟是現代精神醫學較為有力,還是山達基呢?
      所有的醫學都曾有過黑歷史,即便是現在的進行式也不例外,科學也是,人們常常要在試誤當中學習
      但並不用以往的嘗試來否定現在擁有的成果,不論是在機制上或是治療上
      若真的有詐欺,至少請提出證據

      Repl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