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12】現代醫院的誕生:訪李尚仁副研究員

分享至

■談到醫學,你第一個聯想到什麼呢?醫院可能是許多人的答案——那是當今醫療活動進行的主要場域。然而在十九世紀以前,醫療活動的進行多是醫生前往病人家裡看診治療,現代醫院在醫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過是近一兩百年的事。這樣的轉變如何出現?中研院史語所的李尚仁老師透過談現代醫院的起源,來討論現代醫學的興起。

_MG_9542採訪|李宛儒
攝影|黃道佐

棄醫從史
李尚仁老師就讀臺大牙醫系時,正好是解嚴前後,社會氣氛風起雲湧——曾經的禁書被翻譯,電影放映,讀書會討論的風氣盛行,新的思想湧入校園。活躍於社團活動的李尚仁老師,就在這樣的校園氛圍中發現了自己對人文思想的興趣。在當年王浩威醫師組織的讀書會中,李尚仁老師接觸到了傅柯的思想,燃起了對醫學史的好奇。因此在從事牙醫工作一年之後,便棄醫從史,遠赴醫學史研究發達的英國研習。

英國的學術訓練強調大量的閱讀資料,並在閱讀後透過報告寫作,讓學生整理出自己的想法,這與臺灣以讀書考試為主的訓練很不一樣,對初到英國的李尚仁老師是個很大的衝擊。在這樣的訓練下英國學生有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加上當地學生分化早、圖書館資源豐富等等因素,造就了強調學生獨立研究的風氣。此外,有別於在臺灣接觸新思潮時,多是從新的理論、名詞、思想家下手,英國的研究傳統重視醫學史與社會史的關係,強調檔案研究,而非理論先行,李尚仁老師說這是觀念上的一大矯正。對資料掌握、分析的要求,也對他的學術研究有深刻的影響。

醫學與歷史
醫學史牽涉到人與人互動的複雜關係,相較於科學史,更強調文化與社會因素。學術背景橫跨醫學與歷史的李尚仁老師表示,正如著名史家Carlo Ginzburg所說,醫生從病人的病史、身體的徵兆來判斷不能一眼即知的病因,這與歷史的推理是相似的——從紛雜的史料線索中,推想很長的歷史距離之外的因果關係。然而與醫學不同的是,歷史並沒有標準程序、標準答案,歷史研究是詮釋的過程,可能根據研究者探討的議題不同,或是根據不同理論概念所做的研究,而有不同的解釋,比如說一個強調醫學理論分析的學者,和一個想要談社會、經濟怎麼影響醫學與人類健康的學者,從史料中所看到的重點就會不一樣。

在現代醫學尚未成形之前,古籍經典是醫學知識的重要一部分,醫學與醫學史不可區分;到了十九世紀,臨床醫學、病理解剖成為主流,醫學史逐漸轉變為醫師個人的文化調養,及對專業的認同。對李尚仁老師而言,醫學史還有更重要的意義——瞭解歷史讓我們明白今日面臨的問題其實不似表面看來那麼單純,涉及社會文化,而不能歸咎於單一的原因。近年來臺灣許多醫療議題鬧得沸沸揚揚,有歷史的知識,就能知道類似的問題其實在古今中外層出不窮;從醫學史的脈絡來瞭解這些爭議,也就不會受限於簡化的觀點。李尚仁老師直言,除了科學知識的權威外,必須懷抱歷史宏闊的視野才能認識、化解這些衝突。

古今對照
醫院是現代醫學不可或缺的一環。舉例而言,因為醫療技術發展而出現的許多貴重儀器,只有大型醫院能夠配置;重大的外科手術也只能在醫院裡進行。醫院是醫師教育養成的主要場所,醫院也提供了臨床與病理解剖的材料,加速了醫學科學的進展,醫院成為教學研究機構,是醫學傳承、發展的中心。醫院可說是現代醫學的核心,因此討論現代醫院的興起,其實正是在討論現代醫學的諸多特性。

其實醫院成為醫學活動的中心,不過是這一兩個世紀的事情。中世紀的”Hospital”像是收容所,貧病無依的人、風塵跋涉的朝聖客,都在這裡得到庇護。醫院經營管理由出錢的教會、士紳決定,醫生權力有限。與其說它是醫療單位,慈善機構的角色更為明顯。在十九世紀之後,現代醫學興起,現代醫院——這個由醫師主導、組織龐大的機構才逐漸成形。

醫院形成,不只是制度、場所的改變,也與現代醫學的實作、觀念、面臨的問題息息相關:傳統醫療是醫生與病人的協商過程,重視病人的個人特質;與這樣個人化的治療不同,現代醫院強調標準程序。個體化與標準化之間有著微妙的關係,台灣現在的健保給付爭議,很多正是這種緊張關係在醫療現場中的反應。

醫學與醫院,是如何互相影響、在時間長河中共同演變?透過認識現代醫院,我們窺見什麼當代醫學的特徵?李尚仁老師要從歷史的角度出發,在古代「醫院」與我們如今熟悉的醫療機構對照之下,來說現代醫學興起的故事。

--
--
作者:李宛儒,科教中心探索講座特約寫手。
責任編輯:Kerina Huang

(Visited 103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