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從人群移動看臺灣歷史──訪王道還老師
■ 關於臺灣歷史,你會從哪裡開始說起,是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1661年鄭成功墾臺,還是更早之前的三國時代?考古資料顯示,臺灣的歷史比我們想到的都更為深遠,早在歷史記載之前,臺灣就有人類的活動足跡。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鐵器時代、原住民開闢、西方人殖民到漢人拓墾,這些來來去去的人群,在這片土地留下了印記,也拼織出臺灣的故事。
採訪|柯昭儀
攝影|黃道佐
人生道路的選擇
王道還老師,在台北市出生、長大,專長生物人類學、神經解剖學和神經心理學,現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為什麼會選擇研究生物人類?王老師說,他從高中時期就對演化論很有興趣,大一那年就讀昆蟲系,讀完一本厚達五百多頁的人類學導論後,發現這門學問很符合他的志趣,於是大二轉人類學系。雖然人類學系屬於文學院,但是台大資源相當完整,大三開始的主要學分,像是人體解剖學、胚胎學、神經解剖學,都在醫學院修,因此他能從不同層面去認識人類的演化。
學術研究之餘,王老師翻譯了許多人類自然史方面的著作,同時還撰寫科學專欄,以各種方式向大眾推廣科普知識。問起為何對於傳播知識樂此不疲,王老師表示這與求學的過程得遇良師有關,尤其是讀建中時,高一生物老師李愨不但讓自己在生物領域受益甚多,熱忱的教學態度,也成為王老師日後為師的典範。
人群移動造就臺灣歷史
王老師說,地球上大多數的生物都有地理分佈的限制,像是獅子生活在非洲,老虎分佈於亞洲,而人類是唯一遍佈全球的物種。六百萬年前,人類始祖在非洲出現;兩百萬年前,人類開始走出非洲,進入歐亞大陸。一萬五千年前,人類從西伯利亞抵達美洲;不久,就從美洲北極圈分布到接近南極圈的火地島。
王道還老師認為人類的歷史是一個移民的故事,也是ㄧ個征服世界的故事。臺灣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定位它了在世界的角色。從地圖上可以發現,臺灣位於菲律賓板塊與臺灣板塊交接處,自古以來就在人群移動的路線上,因此不同時期,總有人群來來去去。這些來自大海遠方的訪客,可能是家園遭到摧毀,不得不另謀出路,也可能是為了尋找夢中的桃花源,而踏上冒險犯難的旅途。隨著時間的拉近,人群來台頻率更加密集,到了十六至十七世紀之間,荷蘭、西班牙、中國、日本等地商人頻繁穿梭於此。臺灣,可補魚、可狩獵、可耕種、可貿易,具備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帶來一波接一波的移民,各種生命陸續在此落地生根。
人群與文明
「既然全世界各地人種都起源自非洲,為什麼歷史最悠久的非洲,至今仍是蠻荒地帶?」王老師指出,不僅是非洲,全球赤道圈附近都沒有產生過什麼偉大的文明。以中國大陸為例,距今四、五千年前,華南地區就出現良渚文化,擁有製作細緻玉器的工藝技術,但是卻沒有形成國家,也沒有出現過主導中國大地歷史發展的政治力量。反而是大約三千五百年前,華北地區夏商周三代陸續登場。為什麼人群移動的方向由南往北,歷史的發展的方向卻是由北往南,其中奧秘值得深思。
回頭看臺灣,無論是我們口中的高山族,或是日本人所稱的高砂族,祖先口耳相傳,原住民居住在山上,是為了逃避漢人和日本人,事實真是如此嗎?
王老師提醒,從地理環境來看,臺灣與華南地區都有北回歸線經過,氣候同屬於亞熱帶氣候,環境皆為潮濕多雨,兩處在古代皆屬瘴癘之地,不適合人類居住。而且炎熱潮濕之處,必定有很多傳染病,對任何較具規模的社群而言,統治階層都必須很穩定,社會才能長期存在。容易出現傳染病的地方,統治階層不容易穩定持續存在,自然難以形成較穩定的社會,並讓社會發展到國家。至於溫帶,由於四季分明,氣溫起伏程度大,較不利於各種病原傳播,社會容易持續地穩定發展。「疾病生態學」造成華南地區不容易出現長期穩定的社會,而臺灣的原住民,也可能是主動選擇居住在涼爽、沒有蚊子、因而容易維持健康的高山。
本期探索講座的第五講(人群與文化溯源-臺灣史起源:現代人大歷史的一部分),將由王老師負責主講。王老師表示,將會把臺灣歷史放在人類移民史的角度來看,藉由現代人分布全球的過程,來突顯臺灣的地理位置在臺灣人文史上的重要性,本次演講也會說明「疾病生態學」如何決定社群發展,以及人群之間的關係,歡迎關心臺灣歷史的朋友前來聆聽。
責任編輯 Vita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