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腦特區】我聽「基因、遺傳與造化」演講有心得─第六講(2012/12/01)
部落格留心得,精美好禮送給你 !
光聽演講還不夠!聽完各場演講,您是否有任何心得、想法想要與人分享?其實,書寫的過程本身,就是一連串的資料辨識與思考延伸,不但可以刺激人觸類旁通,提升個人的資訊敏感度,更是最便利的腦力活化鍛鍊。因此,除了專心聽講之外,CASE更鼓勵大家邊聽講邊作筆記。即日起,只要參加「動腦之我聽演講有心得」的活動,就有機會拿到CASE的獨家好禮!
參加辦法:各場演講結束後,科教中心將於中心部落格(CASE PRESS)上刊登主題為「我聽基因、遺傳與造化演講有心得─第n講」的文章,請至少用300字表達您聽講的心得感想,回應於此篇文章下方,並留下您的名字〈可以是筆名或綽號〉與常用的email,以便我們與您聯繫。
參加獎勵:前三位留下心得的人,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將贈送經典馬克杯一個。其他有留下心得的人亦可獲得中心精美小禮乙份!送完為止,行動要快以免向隅喔!
人類源起與物種未來
講者:王弘毅副教授
內容簡介:現代人的祖先大約從25萬年前開始從非洲一路遷徙到南美洲的最南端, 在這過程中,必需面臨和適應不同的地理環境。與此同時人類也從過去的打獵採集者,發展出農耕以及畜牧。現代人類的祖先是如何克服這些挑戰,而達到目前的狀態? 此外不可諱言的,人類的崛起,也相當程度的改變了我們的世界。其他的物種又是怎麼因應這些改變的?除了化石與考古等研究之外,這些問題的答案也深藏物種的DNA之中。
因此,在本場演講中,王教授將與我們一起追溯人類的DNA足跡,比較不同族群的遺傳組成,找出其箇中差異,並帶領觀眾踏上人類如何適應新家園的精采旅程。
--
請於本文下方直接回覆您本次的聽講心得吧!
(Visited 63 times, 1 visits today)
今天的主題從國中到高中一直被提起,歷史課總是不斷看著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遺骸,而生物老師則不停地講述孟德爾的碗豆,但他們總是各過各的,今天算是第一次看他們正面衝突! 原本看似衝突的"多元起源論"與"單一起源論",在今天的演講下變成了微妙的關係:時而對立,時而並存. 除了從"Y染色體亞當"與"粒線體夏娃"的遺傳學角度來探究,還有考古學的挖掘與人類學的邏輯加入了這場戰局,從原先的多元論轉變成單元論,又因為民族特性而傾向多元,到頭來又甚麼都不是似的!演講過程中一度困惑不已,但"假設.論證.推翻"這本來就是科學的根本,對於人類的起源,總會有更新更進一步地發現,不論是支持或是推翻,最後總會出現真理,即使中途的路不見得是對的,但它的存在也並非毫無意義!今天演講最遺憾的應該就是只能坐在同步教室看投影布幕吧!
亞當很能打?夏娃很能生?
單一起源說給我一些靈感,為什麼會有y染色體亞當和粒線體夏娃?他們為什麼打敗同時代的其他基因組合而流傳下來,成為人類最近的共同始祖?若假設大多數文明皆屬於父系社會,那雄性始祖得以留下基因,應該是因為在與其他雄性在交配上占有優勢,那就是比較能打囉?或者說當時還未有專屬配偶的概念,屬於多夫多妻制,這時使女性受孕機會越高,就有可能產生較多的後代。
至於粒線體夏娃何以有如此多的後代,說不定跟他的排卵數量有關,如果當時粒線體夏娃的受孕期較其他女性來的早,在世代間也可能產生更多的後代,總之,這兩組基因型態所產生的個體大概都比較容易存活到繁殖期,不然在養育下一代前嗝屁就沒戲唱了。
科學最令人著迷的地方就是大家都能藉由觀察現象,提出些假設,最後共同找出一個最能被接受的解答,這只是這場講座給我帶來的一部分想法,我便覺得十分充實。
人以後會進化成什麼樣子?一般人想像大多頭大,身體小。其實我們誰也不知道。但是我們可以找祖先,比較以前的人和現代人有何差異。探索人類從何而來,生物學家從顯微鏡看小的東西,天文學家看遠的東西,考古學家找時間的證據。不管怎樣,都是在探索人類的起源。早期從考古,結合語言文化的研究,來了解人類早期的起源。多虧日新月異的生物與醫學科技崛起,可以人的身上----本身的DNA來找線索。三個分支的研究成果激盪下,單一起源說被接受。人們的祖先指向非洲。然後現代人產生差異,是因為遷徙後,為了適應自然環境和自身條件的改變,逐漸演化而來。怎麼遷徙?當時厚的氣候與環境怎樣?是否和當地人有基因交流?這些都是有趣的研究課題。比較不同人種的基因差異,找出某種基因的作用,對於醫學發展也有幫助。聽了今天的演講,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我也不確定結果對不對,但可以確定的事我不確定。」的確,科學就是不斷從錯誤中學習,才能找到最佳的方法,讓文明不斷地進步。儘管找出人類的起源的答案,路還是很遙遠,但是藉由基因來研究,真的是很有趣的一種方法。未來還有這種類似的演講,我樂於參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