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啤酒桌前的領悟:陳秀熙老師

分享至

■今年10月27日,臺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的陳秀熙教授將為我們主講〈當生物遇見數學〉。秀熙老師是位從牙醫師轉職到以生物統計、流行病學及預防醫學為專長,並應用至公共衛生社區服務的跨領域學者。

「我們培養學生是要培養一個有智慧的學生。不是要教他東西,是要讓他悟道。」──陳秀熙老師

採訪‧撰文│郭冠廷

攝影│陳雅婷

 

一份對社會的責任

走進灰沉沉的公衛大樓五樓,老師研究室的門上點綴著兩幅畫作。一幅長形的畫作懸掛在門把高度的位置,是海水的波紋,給人穩定的感覺;另一幅在沉靜之上,卻是藍、紅、黃色彩與一些白色柔線雜揉的畫作,與岸邊微風徐徐吹拂的寧靜波紋相映成趣。「藝術對我而言是心靈高層次的洗滌。」並不侷限在特定名畫家,而是以開放的心靈去接受每一幅畫。「因為我覺得人生是這樣,我希望看到不同色彩的東西,我不喜歡看到單一色彩的東西。這和我自己的人生觀是有關係。我比較不喜歡看一件事情只看單一面。」老師也透露「也喜歡動態卡通的東西,因為它可變。」

這樣的人生觀,使秀熙老師對「教授」所應有的社會責任義不容辭。除推動社區健康檢查外,在他對社區健康服務之理想色彩如下:「在社區主動拿起中學自然課本,在爺爺奶奶健康檢查後,替跟著來的兒孫帶讀科普文章,促進科學教育的普及。」此外,老師對公共議題之期望為「臺灣能不能創造全世界的奇蹟?」將社區健康服務與選舉結合之創舉。「我們可不可以讓『選舉日』變成『健康篩檢日』?」每四年就做一次免費的健康檢查。老師說,以臺灣目前的能力與設備而言,不是辦不到而是決心之問題。

一顆(不)公平的骰子-統計平衡之原理

你是一位醫生,而你的阿婆病患怎麼樣都不願意接受健康檢查時,你會怎麼做呢?以下老師以故事方式描述如何結合宗教尊嚴進行健康服務之利。如下述:「在社區服務之陳秀熙老師的醫療團隊,點起裊裊薰香,向神明請求幫助。手中端著紅色的盤子,上頭盛著一對『特製』的杯。三問訊後,將盤子放到神明法像前的供桌上,並拿起神桌上的另一對杯,向天擲問。上天的答覆盡數顯現在神明慈悲的臉上,是對醫者仁心的肯定。於是趕緊回去準備下次的健檢活動。」

「在知道阿婆有虔誠信仰後,主動提出要帶阿婆到廟宇詢問神明的意見。上次捐獻給神明的杯也早就擺在神壇上。在問訊後,向神明敘述病情,請阿婆的家人拿起神壇上的杯,向天一問,果然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隔天,阿婆就歡喜得到醫院接受健康檢查。」

博杯的杯,本身可能就是不公平的骰子。他正反兩面擲出的機率可因為造型的關係,可以不相同。那人的基因呢?如果A、T、C、G可以看成四面骰子,上蒼在創造人類的時候,是否就像人類借杯問天一樣,利用骰子來決定萬物的基因密碼?「人類DNA序列的決定,就好像我們擲骰子來決定研究室的輪班班表一樣。」值得注意的是,在擲骰子的過程中,公平的情況下,則每一次擲出的骰子,A、T、C、G出現的機率是相同的。就像輪班時,若沒有限定一個人每週要輪幾次,縱使有一人已經骰出連續三天值班,第四天的他輪班的機率還是相同。而公平的情況下,當骰的次數夠多時,排的班表夠久,每一個人排班的次數會接近相同,上帝創造平衡即是如此。經過世代相傳,這顆上帝骰子骰出A、T、C、G的機率,在沒有擇偶偏好、沒有突變、基因型態表現適應性相等條件下,基因相傳會符合「哈溫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面對生物定律和生物統計之科普化如同「賭博有賭博自己的數學定理,就像賭徒原理一樣。哈溫定律其是否符合,就如同賭徒之結局一樣。」就把這當作一場上帝的博弈遊戲。但科普必須以科學原理為基礎,因此必須以較深入的科學的理論但以生活事件來展現如:羅密歐與茱麗葉之愛情變化。讓這些事情要有科學的原理又能夠深入淺出,讓生活上面可以接受。」因此試著從生活面去瞭解這些原理,不要也不應恐懼它們。

一張量產諾貝爾獎得主的桌子-潛在變數之統計語言

臺大醫學院的餐廳,有張椅子諾貝爾獎得主曾經坐過。臺大校總區原分所後方,也有一個車位,立牌標示著:「諾貝爾獎得主專用停車位」。看到這些,你會怎麼做呢?趕緊去坐一坐,沾沾諾貝爾獎的光芒?或帶著崇敬的眼光,和停在那的黑頭車合影?

在劍橋攻讀的那段時間,改變秀熙教授許多。老師從那邊獲得「頓悟」的經驗。「Tony comes with us!趕快到這張桌子坐一坐,以後你就可以得諾貝爾獎。」在一張桌子上喝啤酒討論事情,這是學校的傳統。但是朋友這不經意的呼喚,卻似乎也喚醒老師的某種覺悟。老師表示,這種感覺就像學騎腳踏車,某一天練著練著突然就會了。

這是否是種荒謬的迷信?是毫無意義的巧合?又為什麼坐過這張桌子的人確實得到諾貝爾獎的機率較高?「並不是因為那張桌子。而是那張桌子讓可以得諾貝爾獎的那些人,他有高度機會可以聚集在那邊,談論這些科學的概念,產生新的知識,新的科學新穎的觀念。讓這群團隊這一群人在科學上突破得到諾貝爾獎。」這其實是統計數學所講的潛在變項。

一群注重承先啟後的團隊

什麼是承先啟後?進入名校就讀,投入諾貝爾名師的門下,接下來,怎麼樣才算得上「承先」?經過一番努力,有著優異的學術成就,並從實務經驗中探得若干道理,但是自己卻愈來愈忙碌,能者多勞,感嘆想要做的事情太多,時間太少,這是否又可以從「啟後」來獲得解套?

除教授學術與教育的工作之外,老師亦在公共衛生的社區服務上花費不少的時間。學術、教育、服務,三者兼顧又游刃有餘。研究的領域又從公共衛生、生物統計,一路跨越到內科醫學、消化醫學、精神醫學、眼科醫學、醫學教育、物理治療、復健治療、醫務管理等等。這麼多領域到底是怎麼辦到的?老師說這中間的秘訣就是「團隊」。

「承先」是說,如果投身在一位名師下,就要做到青出於藍。而怎樣青出於藍,學生自己的自我要求與學習積極度是絕對必要,但除此之外老師也要花費相當的心力及高瞻遠矚氣度。完整的「承先」,就是要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學生在學成後應該要比老師還要厲害。

沒有做好「啟後」的「團隊」,不能算是一個「團隊」。而「啟後」也就是「傳承」。一個人不可能做所有的事情,但是他可以把做事情的方法教導給團隊中的其他人。「團隊就會帶來有效率的工作,因為分工。分工之後效率就會增加,讓你做很多事情就會多元化。」

「臺大是一流的學術大學,但是教育還是很重要。」注重教育的秀熙老師以行動證明自己的理念:「我自己至少栽培了50個PhD學生,有40個是醫生,我教的多是醫生、牙醫師、醫療人員。剩下10個是full-time,也在做教育工作。這就是『傳承』。」透過這樣的團隊,在「社區服務」上老師就慢慢傳承,「我不希望都把光環戴在自己身上。要栽培有能力的學生。」讓年輕人有機會可以發揮。如此一來也讓公共衛生的研究和服務結合在一起。

此外,老師也說,雖然他跨遍各大領域,但是人生的方向就像花瓶、葫蘆一般,有收有放。「多元就要想到專業,專業就要想到多元。」年輕的時候有廣泛興趣,慢慢收在一個專業的領域,然後又從此出發跨領域結合;而當累積到一定資歷後,又回歸沉澱。

北醫牙醫系畢業後,經過在劍橋的啟發,解構老師對人生的許多看法,從此義無反顧投入公共衛生的領域。體悟到「成就應以積分為主,而由微分吸取平衡之經驗」臺灣的社會太過看中微分時之偏值「考試就是微分的表現。」因此,老師鼓勵同學不要只著眼當下,要看重積分的價值。

迷信、謠言可被斥為荒謬,但是也有隱藏其後的意義。就像那張桌子,也象徵著劍橋學府提供的環境。在那環境下,不要只是每天不知道做什麼,坐在那發呆喝啤酒,那一輩子永遠不會有任何成就;而是要掌握正確的努力方向,一條前人留下的成功道路,正閃著微光在引導著我們前進。

最後,就像這場〈當生物遇見數學〉。生物可和數學道途相遇,更可和生活連結。老師鼓勵同學,從各自專業跨領域去多元思考,領悟箇中真諦。
--

延伸閱讀:【基因、遺傳與造化】第三講搶先看

責任編輯:Nita Hsu

(Visited 130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