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線上】十二年國教論壇:再啟動台灣學教界對教育的覺知與夢想
■由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NTU CASE)、張昭鼎紀念基金會及居禮夫人高中化學營主辦,清華大學奈米國家型科技人才培育計畫單位協辦的【十二年國教論壇】於7月11日(三)為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將啟動的教育平臺(CASEdu)的暖身揭開序幕。由NTU CASE的陳竹亭主任擔任主持人,共邀請了五位引言人,不談立場只針對「十二年國教如何因應適性教育與落實選修」與「十二年國教的教育理想談大學選才的責任與方式」兩個教核心的教育議題提供正面表述,最後提供現場來賓提問互動。

撰文│黃筠茜
論壇的第一個議題是「十二年國教如何因應適性教育與落實選修」,討論國高中之學校目的與未來展望。在日後不需要基測的十二年國教下,如何使學生能夠適性學習便成為教育界首要關注的重點。此議題由新興國中校長謝勝隆、台北市中正高中校長簡菲莉、台北市高中家長會總會長劉承武主講。謝勝隆校長認為,在十二年國教中,國中教育應有所調整,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學校必須思考課程是否足夠他們探索自己的興趣。學校應要揮別以往的學科教育,提供更多學習機會讓不同孩子發展自己的潛能,使教學思維由學科本位調整為能力本位。
「要培養學生的真實能力!」簡菲莉校長如此堅決地說。她反思著升學考量是否已變成學校存在的最重要目的?提出此問的同時顯然已在思考「何謂學校的價值與意義?」簡校長以自己中正高中所做嘗試為例:某些班上的孩子一週可以有幾堂課的時間待在生態池裡研究生物、探索自然,如此的親身體驗遠比背誦著生物課本更能激發孩子對生物的興趣。因此學校需重新檢視「學習」的定義,並營造差異化的學習場域,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九年國教造成學生與學生互相競爭,我們只看到學生的升學能力;而十二年國教則希望能讓學生與自己競爭,培養出學生的真實能力。
教育除了理念之外,現實面還須考慮「預算」問題。劉承武總會長便著眼於此,認為十二年國教288億的預算應花在刀口上,包含差異化教學(含分級、分組、跑班)與教學正常化、6%保留予傳統菁英學校、特色課程之實驗教學、偏鄉地區學校之補助等四項適性之基本理念上。而又以差異化教學為首要,設立跑班、分組教學方式,輔以專職輔導教師,評估每位學生之能力與興趣做適性輔導,如此依需要去分配師資與時數才能將預算做最大化利用。
十二年國教的教育理想談大學選才的責任與方式
論壇的第二個議題探討「十二年國教的教育理想談大學選才的責任與方式」,由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王道維和台北市中正高中教師會理事長賴和隆主講,分別代表大學端與高中端。
王道維教授指出大學的入學方式深刻影響著高中教育的走向,他將台灣與社會主義的芬蘭和資本主義的美國做一比較。芬蘭的學習特色是公平均質和多元,大學入學時以科系或學程招生。在強調考試的公平之前先給予平等與多元的教育機會;美國則為「非均質」(學生的才藝學習與家庭社經地位息息相關),且鼓勵學生良性競爭,大學入學時便以整全式的審查招生,強調學生背景、潛力、與特色的多元性。在強調差異化的競爭之後給予多元的入學機會。兩者作法迥異,但都創造了優質的學習環境。而台灣介於二者之間,國高中期間仿效美國鼓勵學生競爭,卻在大學採取芬蘭式作法以各科考試取才,使得學生無所適從。在台灣「表面上是以資本主義建構,強調競爭能力,但內在與傳統上又有社會主義情節,希望公平共享」的矛盾之下,王教授提出十二年國教未來之可能作法為:在國中小階段強調教育均質,而在高中實施多元化學習,鼓勵學生良性競爭,相應的大學端需強化多元入學管道,首要為增設專職招生與評審機構。

而賴和隆老師認為若僅是高中教育單方面提倡適性多元,而大學依然故我單以學科成績為入學標準,則改革勢必失敗。他深感大學選才方式未能與時俱進並貼近學習本質,如同緊箍咒般地箝制高中教學,因而我們可以看到,高中的選修課程多是大量地上考試科目,而學生也多將心力放於這些他們不見得感興趣的課上。因此對高中端而言,十二年國教為了能讓學生適性發展而「不從學習中逃走」,所設定的選修課程可有兩種層面的思考,一是需補必修之不足,可對基礎能力補強或提升學習動機;二則是興趣的試探與發展,包含強化生活與職業技能。而無論未來如何發展,大學端都必須有所調整。
論壇的最後開放現場貴賓提問,發言十分踴躍,提出許多不同面向的思考點,包括學校該如何劃分學生區塊、如何成為「特色學校」、老師的角色調整與專業成長、社會的價值觀、思考高中三年究竟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再往前推,國中三年孩子又該具備什麼能力等等,足見來參與的教育人士都相當關心台灣未來主人翁如何快樂的學習與發展。本論壇拋磚引玉,希望能激發社會對十二年國教改革的思考,期許未來再也沒有逃避學習的孩子,每個孩子都能適情、適性地發展,做到王道維教授所說的:「做你真正想做的,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