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腦特區】我聽「大腦、演化與學習」演講有心得─第七講(2012/06/02)

分享至

部落格留心得,精美好禮送給你 !

光聽演講還不夠!聽完各場演講,您是否有任何心得、想法想要與人分享?其實,書寫的過程本身,就是一連串的資料辨識與思考延伸,不但可以刺激人觸類旁通,提升個人的資訊敏感度,更是最便利的腦力活化鍛鍊。因此,除了專心聽講之外,CASE更鼓勵大家邊聽講邊作筆記。即日起,只要參加「動腦之我聽演講有心得」的活動,就有機會拿到CASE的獨家好禮!

參加辦法:各場演講結束後,科教中心將於中心部落格(CASE PRESS)上刊登主題為「我聽大腦、演化與學習演講有心得─第n講」的文章,至少用300字表達您聽講的心得感想,回應於此篇文章下方,並留下您的名字〈可以是筆名或綽號〉與常用的email,以便我們與您聯繫。

參加獎勵:前三位留下心得的人,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將贈送經典馬克杯一個。其他有留下心得的人亦可獲得中心精美小禮乙份!送完為止,行動要快以免向隅喔!

CASE PRESS獨家好禮─經典馬克杯!

機器學習的演進與應用

講者:陳倩瑜副教授

內容簡介:機器能跟人類一樣有智慧嗎?近年來,隨著數位化資料的大量累積,人工智慧(AI)的子領域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發展迅速,機器已經能自己從大量資料中學習,「看起來」比以前更有智慧。怎麼讓機器自己學習呢?專長生物資訊的陳教授將為我們介紹機器學習的定義與演進,並帶我們探索機器學習的多元應用,瞭解除了搜尋引擎與智慧型手機之外,機器學習如何輔助基礎醫學研究:探索基因與各種疾病之關聯性,將在未來個人化醫療時代中扮演關鍵角色。

--

請於本文下方直接回覆您本次的聽講心得吧!?
(Visited 73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5 thoughts on “【動腦特區】我聽「大腦、演化與學習」演講有心得─第七講(2012/06/02)

  • 2012 年 06 月 02 日 at 19:26:11
    Permalink

      生物對我們高中生來說算是較偏向文科的理科,而背誦下來的各種酵素,似乎只能永遠地駐於記憶層次而非理解。講者分享了先前的她對生命科學的無奈,「直到接觸了分生的中心法則,才了解到原來人體內的奧妙是多麼地有邏輯。」具有深厚二類背景的她,透過機電的演算法預測蛋白質功能,在這次的講座中,建起了生物學中有機體多變性與數學極理性的橫樑。
      本期第三講梁教授曾提到心理、認知與生理的連接,是由現象、神經生理進而至分子生物。而機器在如此微觀的應用方面,不僅大大地昇華了分析遺傳物質的效率,更使得人類突破了自身能力的極限。2003,令人振奮的一年,人類完成了靈長亞目智慧人種的基因體定序,我們幾乎可以說,沒有了程式的序列組裝,是無法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樹下里程碑的。
      這次的分享,更讓我感受到,在這搜尋引擎已變為必須品的世代,跨界人才儼然是開創美麗新天地的助力。

    Reply
  • 2012 年 06 月 02 日 at 21:12:46
    Permalink

    這次的講者給我很大的鼓勵,讓我看到了電機轉生物成功的案例。我本人對人工智慧很有興趣,在學校時也修了像類神經網路、模糊控制等跟人工智慧香寬的課程;而我大學時的專題就是做DNA的比對。所以今天演講我聽得很興奮,原來機器學習也可以應用在分子生物方面,感覺我所學的東西有慢慢的形成了一個輪廓,對我未來要從事的研究也有了一個具體方向。

    Reply
  • 2012 年 06 月 02 日 at 22:55:55
    Permalink

    范同學:

    您好,感謝您的分享,不過要提醒您,心得字數未超過300字,中心將不另外贈獎,必須將字數補齊才有機會獲得獎品喔!

    CASE PRESS板僕 Nita Hsu 敬上

    Reply
  • 2012 年 06 月 03 日 at 00:27:47
    Permalink

    讓「機器」去「學習」,冷冰的機械,也能激盪出思想的火花。人的力量總是有限,機械本是為提升人們的生活所創建的,為了使機械更進化,科學家們賦予了機械「思考」的能力。
    在本次講座中,教授結合自身經驗,定義了「機械學習」這抽象的觀念。機械的CPU就如人類的大腦,藉龐大資料庫的建立,建立其獨特的神經網絡,以其為基準,延伸出「監督式學習」與「非監督式學習」,並透過比較、推論,統理出相似性最高的答案,展現機械思考的可能性。
    機械在分析上的快速,是我們人類望塵莫及的,在生物學方面,以前人心血結晶所累積的資料庫,機械更有效率的分析出基因密碼,在醫療方面,也能輔助疾病的診斷與辨別,這種種,都使人類在生物領域有了突破性的躍進。
    機械的「思考」也深深植入我們日常生中,教授也曾提及所謂的「自然輸入法」,讓使用者在輸入時的錯誤率大幅降低,但卻也使人類忘卻原本學習的初衷,一昧的依賴機械扶佐,捨棄我們本身獨特的思考能力,「過度的依賴只會成為前進的阻力」機械進化的本身,人的思想也應生華至更高的次元,以「思想」為四肢,以「創新」為羽翼,引領我們向更高的境界邁進。

    Reply
  • 2012 年 06 月 04 日 at 15:26:17
    Permalink

      在西方心理學的分支裡,工程心理學的內容主要就是在探討人機互動(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HCI)的理論,目的在於使機器的設計符合人性使用,人機互動的理論發展與流變,由認知心理學提供理論基礎,認為人機互動的進行不僅發生在電腦系統上,將人類資訊處理看作電腦訊號處理的過程,同時也在人類的心智產生作用,藉以瞭解使用者的認知模式,這領域主要探討任務執行時,資訊在人類與機器間傳遞,人類利用雙手,語音、肢體動作、生物特徵、生理訊號和情感等輸入介面,使用者知覺的各種主觀回饋進而形塑使用者的概念模式。 以往人機互動主要是以實驗室的方式進行研究,以使用性的測試結果做為設計決策,大多強調資訊平台的使用性問題,缺乏針對使用者在電腦內部、化身角色如何與真實環境互動做深入研究,在我們的「主體性」input到虛擬的另一個世界中,這個主體如何output 影響我們真正的主體呢?
    在未來的世界裡資訊變得隨手可得,而且更加豐富多元,那麼資訊、訊息對人類來說的意義會有什麼變化呢?人類之所以優異的原因會變成什麼?人無法為科技所取代的「人性」更被強調,是我們如何對訊息的應用與組織再造。人機的研究的趨勢,終將從電腦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為中心。

    Repl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