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寫】堅持理想,成功就在不遠處─訪梁庚辰教授
採訪‧撰文│徐伊亭
攝影│高聖洋
2012年的春天,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的探索基礎科學講座已邁入第七期,本期探索講座以「大腦、演化與學習」為主題,邀請到臺大醫學院的謝豐舟教授來擔任系列講座的顧問,而臺大心理系的梁庚辰教授應謝豐舟醫師之邀,將在四月二十一日來跟大家談談「學習記憶的神經生物基礎」。梁教授說,在這個領域將近四十年,從非常經典的著作一直到較新的文獻,大致上都有一些掌握,希望可以給聽眾呈現一個學習記憶神經基礎研究的全貌。
把心理系當作第一志願
在四十多年前(甚至一直到現在),大部分丙組(或第三類組)的高中生都是以醫學院為第一志願。梁教授由於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在高中考大學的時候,便很大膽地填了心理系作為自己的第一志願。這一方面顧及到自己對生物學的興趣,一方面也是受到平日父母對教育與心理議題討論的吸引。
不過在剛剛進入心理系的前幾年,他並不太能達到當初進來心理系的目的,原因在於當時臺大心理系所教的東西其實沒有很多涉及到腦的東西,有關生理基礎的研究與教學整體而言在臺大心理系是比較落後的。
直到大三的時候,發生了幾件事,才使得梁教授真正一窺腦及神經系統究運作的堂奧。首先是那一年心理系開始從醫學院請生理學的老師來開設人體生理學的課程,那時候他才接觸到了真正人體運作的機制;也剛好在那一年,心理系有兩位老師從美國回來,一位是教生理心理學的徐嘉宏教授,「徐老師教得非常有趣,用很少的知識,很少的內容,卻可以激發我們很多的思考,他常常出一些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來挑戰我們思考 。」不同於以往考試總是有標準答案,徐老師的另類教學,也給當時的梁教授帶來一個前所未有的震撼教育。
另一位是從耶魯大學回來的鄭昭明老師,他是教人類學習與記憶,對於從動物學習到人類學習之間過程的異同,井井有條地闡述,引起了他對學習記憶的興趣。梁教授說,「當時除非你用侵入性的方式,是不可能研究活人神經系統的運作,不像今天我們有fMRI(腦部功能性磁振造影)或是很多其他的技術。當沒有這些技術時,對心智的神經基礎的探討,只能夠做動物研究。一旦我知道動物的學習現象跟人類有類似的地方時,就想到如果要瞭解神經系統怎麼樣產生學習與記憶行為,也許我們可以從動物開始。」
「因為幾個老師以及他們所教的內容,不約而同地相並出現,然後幾條線就自然而然如百川匯聚成長江大河般的,使得我覺得也許未來可以走一條路是去探討這個學習記憶的神經基礎,雖然在那個時候,幾乎很少研究是探討這個領域」。幾位恩師無疑對梁教授日後的研究方向及生涯點了一盞明燈。
只要肯學,沒有人是學不會的
在台大唸完碩士班後,梁庚辰教授選擇到國外的研究所繼續進修。剛進入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心理生物系時,梁教授表示當時的自己內心其實相當忐忑,原因在於台大心理系被歸類在理學院,而該研究所則隸屬於生物科學院,原本以為研究所裡面會有很多生物科系來的同學,進去後才發現不然。「同班同學中只有一個在大學時是念生物學的,有兩個是心理學,有一個是學工程的,還有一個是哲學的!」梁教授說,他們的大學部所學雖各有不同,但是都同樣對腦如何支援行為以及行為跟腦有何關係感到興趣,只是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跟國內研究所比較不同的是,國外研究所對大學部學什麼並不是很在意,他們在意的是你基本知識訓練夠不夠、你的思考能力強不強,然後更重要的是你對選擇的題目有沒有強烈興趣,願不願意不畏艱難地去鑽研它。至於專業知識的部份,系上重新為這些背景不同的學生打下堅實的神經科學基礎。
儘管如此,梁教授念研究所的路上也並非一帆風順。他說,在國外老師上的東西不像台灣講完一本教科書就算了,很多知識需要自動自發地去圖書館追尋,而自己是到了國外,才深切地體會到何謂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我記得開始有兩整年的時間,除了上課跟做一些例行的實驗以外,我都待在生物學院的圖書室,甚至禮拜六我待到週末晚上關門時間,圖書館小姐還說這個禮拜又是你最後一個走!我花很多時間在看那些神經系統方面的期刊、雜誌和書籍,剛開始看的時候真的覺得像在看天書一樣,看得很吃力辛苦,後來就越來越順,就開始相信沒有東西是學不會的,只要肯花時間肯花力氣,然後肯按部就班地慢慢地前進,一定可以掌握一個跟你原來領域很不一樣的東西,這就是學習與記憶的奇妙之處。」梁教授這一席話,更加應證了「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天下之所以會無難事,就是因為人具有適應任何狀況的學習與記憶能力。
不要害怕與眾不同
問到教授平常是否有特別喜歡閱讀的書籍?梁教授說通常名人傳記或是科學家的歷史傳記最能吸引到他的目光。教授舉例像是《法拉第的故事》,是在敘述一個科學家怎麼樣從無到有,從那裡面可以知道人家處在一個困難的環境或者是一個混沌不明的環境裡面,他怎麼樣從蛛絲馬跡裡面去找到一些線索然後繼續去努力下去。
「科學的檢驗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梁教授語重心長地說,如果你得到的結果跟別人不一樣,你自己不必覺得怎麼跟大家不一樣而氣餒並退縮。在讀過許多神經科學家及學者的傳記後,梁教授得出了一個結論:「毅力跟堅持其實遠重於你的聰明才智。」會發現所有的人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其實很重要的不完全是聰明才智也不完全是他的知識,而是他的堅毅不拔的精神。能夠在很多的挫折,很多別人都不認為是這樣的時候,對某種理想或某種見解有所堅持,才有希望得到最後的成功。
我心中不禁起了個疑問,「所以想請問老師對於性格決定命運的看法?」梁教授笑了笑:「當然性格的那個部分有些東西是可以後天培養的,你的性格、你的堅持、你對自己的理想、對自己抱負的某種追求,這是可以培養的。」人因為具有學習記憶能力,而環境中存在著不少不畏橫逆奮鬥成功的例子,當然你如果從小就受這些例證的激勵,那麼自然而然的自己也會受到感染。人不僅從書本中學,也從自己的觀察與別人的經驗中學。這就是閱讀傳記的功用。
心理學就是研究人的科學
訪談於此,也差不多快要接近尾聲,由於對心理系一直都存有好奇,藉著這個難得的機會,我問:「如果同學未來想要進入心理系這塊領域的話,老師會有什麼建議?或是若將來想要進入心理系的話需要具備什麼特質?」
梁教授說,我倒不覺得需要甚麼樣的特質,倒是如果對人有興趣或對人怎麼運作有興趣,就適合到心理系來。因為心理學就是研究人,但關鍵的問題是,「進了心理系除了心理系本身的課以外,必須要在基本的科學課程,或是基本的人文課程裡面,要找幾門課當作是本科課程一樣的去修習。」要讓自己的知識基礎廣博,而不要只修心理系的專門課程。譬如說資訊系現在有些東西也跟心理學有關係,那電腦專業的部分也要到相當程度;或者是說如果興趣不在基礎研究而是希望運用,那麼就必須去商學院、法學院、社會科學院、工學院、生命科學院修一些課程,且要達到相當的水準。
梁教授認為,心理學本身是一個人的科學,要瞭解人怎麼樣運作也需要很多知識,然後它才可以用到很多方面去。所以念心理系不是只有靠著現有的心理系提供的課程或知識就夠了,必須要有其他知識去支援。因此,在某些程度上面,一個大學生他應該要讓自己有跨領域的能力。
我心想,看來想念心理系不僅要對人有興趣,還需要做好跨領域學習的準備呢!
後記:
CASE PRESS曾刊登過一篇「勤能補拙的神話」的翻譯文章,當時頗受好評,由於剛好跟梁庚辰教授這次探索演講的主題有相關,在這裡把文章裡面覺得有疑問的地方一併提出來。
我問:「文章裡提到,如果沒有用心練習,結果可能跟完全沒有練習差不了多少。那麼學習的重點是否不在於練習次數的多寡而在於是否用心?那對於天生就是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或是生性容易浮躁的人來說,就學習方面來講是不是就比較吃虧?」
梁教授回答,有一個心理學家叫做丹尼爾‧沙克特(Daniel Schachter),他認為記憶裡面有七個大缺失,叫作記憶的七大原罪(The seven sins of memory),就是說記憶本身不完美的地方。其中第一罪,最大的缺失就是,當你不專心的時候你就會記不住,如果沒有花一點力氣去想、去看,然後沒有很在意把心情放在它上面的話,就像過眼雲煙一樣很快就忘記,這個現象是有神經基礎的,因為一個人專心注意某件事情的時候,他的神經活動會跟不專心時完全不一樣。
神經活動在專心時有兩個變化產生:一個是他接受這個訊息接受的比較好,所以那個刺激刺激到神經系統他的活動會比較持久;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人在專心的時候其實會把全部的精神跟力量投注在上面,這個會在我們腦裡面興奮某些的神經傳導素,這些神經傳導素能夠幫助我們去處理這些訊息。所以有一個是進來的訊息量比較多;另一個是神經系統自動在你專心的時候或是說你對這個東西比較專住的時候,會自動把這個處理的歷程變得比較完整。
在這兩個因素的影響下,前一個叫做專一性的因素;後一個叫做非專一性的因素,在這兩個因素的影響之下,整個事情的記憶痕跡就會留得比較深刻,然後就比較容易記住。
梁教授表示在四月二十一日的演講裡面,會有一部分涉及到這個問題:為什麼專注認真看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記得比較牢?歡迎有興趣的人前來聆聽。
--
附帶記憶七罪:
漫不經心 (absent mindedness) –稍不注意即無法記住。
稍縱即逝 (transience) –縱使記住也會快速遺忘。
易受阻斷 (blocking) –情境不對就想不起來。
張冠李戴 (misattribution) –對記憶的來源常常作錯誤的歸咎。
易受暗示 (suggestibility) –對別人的說詞信以為真。
主觀偏頗 (bias) –對記憶內容受自己立場與觀念的影響。
揮之不去(persistence) –刻骨銘心而無法釋懷。
--
延伸閱讀:【認知心理】勤能補拙的神話
責任編輯:Nita H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