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腦特區】我聽「大腦、演化與學習」演講有心得─第二講(2012/04/14)
部落格留心得,精美好禮送給你 !
光聽演講還不夠!聽完各場演講,您是否有任何心得、想法想要與人分享?其實,書寫的過程本身,就是一連串的資料辨識與思考延伸,不但可以刺激人觸類旁通,提升個人的資訊敏感度,更是最便利的腦力活化鍛鍊。因此,除了專心聽講之外,CASE更鼓勵大家邊聽講邊作筆記。即日起,只要參加「動腦之我聽演講有心得」的活動,就有機會拿到CASE的獨家好禮!
參加辦法:各場演講結束後,科教中心將於中心部落格(CASE PRESS)上刊登主題為「我聽大腦、演化與學習演講有心得─第n講」的文章,請至少用300字表達您聽講的心得感想,回應於此篇文章下方,並留下您的名字〈可以是筆名或綽號〉與常用的email,以便我們與您聯繫。
參加獎勵:前三位留下心得的人,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將贈送經典馬克杯一個。其他有留下心得的人亦可獲得中心精美小禮乙份!送完為止,行動要快以免向隅喔!
語言的演化、發展與差異
講者:周泰立教授
內容簡介:雖然某些科學家主張動物也有語言,不過相較之下,人類的語言確實成熟又有系統得多了。人類的語言如何演化而成?兒童的牙牙學語如何發展為成人的口若懸河?在單語、雙語或是多語的環境中成長,情況又有何不同?在本場演講中,周教授將介紹自己以及其他國家的重要研究,來探索大腦與環境如何同時影響人類語言的成形,檢視文化差異如何塑造語言處理的神經機制,並認識閱讀障礙、自閉症、精神分裂等語言功能有缺陷的兒童其生理基礎與神經機制。
--
請於本文下方直接回覆您本次的聽講心得吧!?
(Visited 173 times, 1 visits today)
參加大腦演化與學習的第二場演講.我很期待.這是第一次參加case的活動.周老師說人類的生活很豐富.所與有這麼多種語言.而今天午後這場演講.則豐富我對語言的認識.我從來沒想過語言在大腦是如何運作的.因為就是這麼自然.但周老師一分析.有好多有趣的細節.甚至我自己平常就是這樣在運作的.只是習以為常.也就不以為意的忽視了.能對自己的大腦和語言怎麼運作的.從原本無感.到今天終於又再找回來原來的自己.心裡真的很高興!
提到好發19~25歲的男性多於女性的精神分裂症.心中有點擔心.因為自己正是這樣的一個年紀.
我很喜歡老師分享語言的特性.提到中文英文日文德文的句構.我原本也是沒仔細去思考語言的結構異同和學習語言要考量的三個大方向.下午一聽就覺得很有道理.也許能幫助我語言學習方面的進步!
能在一個下午聽一場演講.有激發我去想這麼多未曾想過的問題.謝謝周老師和主辦單位!
這是我第二次聽這系列的演講,老實說,其實上一次的演講我真的不太懂,有許多專有名詞的出現,結束時仍然有點「霧煞煞」,不過,周泰立教授卻以較淺白的話來講解「語言」,沒有太多困難的字眼,在此真的要謝謝周教授。
原本我就覺得語言真的很重要也很神奇,我們能夠藉由聲帶所發出的聲音和人交談,動物卻沒有任何特別的語言,語言似乎就是人與動物的差別,而我們的語言更是上千種,但這次的演講讓我有了更深的了解。
這次教授有提到人類學習語言的共同階段,有出生前的影響、咕嚕聲、牙牙學語等六個階段,這六個是一定步驟,不可顛倒的,我回想起妹妹學習語言的時候,發現真如教授所提的一樣,沒有差異。
聽了兩次的演講,我發現內容精彩又充實,真的很不錯,我想我一定會繼續參加
我很喜歡學語言,因為從中我可以看到許多文化的特色。
例如說數字「幾十」,中文和日文從十到九十都有九個不同的詞來表示;但在法文裡,七十是六十加十、八十是四乘以二十、九十是四乘以二十加十。如此說來能夠推斷法國人的數學觀念比較強嗎?但其中一定牽扯到許多其他因素。它就像教授今天提到的「中文常用字有四千個、英文有六萬個,那是否說中文的人思考比較簡單」一樣是個值得探討一小時以上的問題。
想起之前在科學人上看過的一個研究:語言對時間概念的影響。
實驗給使用不同書寫方向的受試者拼一系列有時間變化的照片。書寫順序由左到右的人拼出的時間先後亦是由左到右,由右到左書寫的則拼出由右到左的方向。
例子中我們可以看見語言對於認知與思考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關於「語言」的一切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搞懂,因為這個影響太廣闊了。正因如此,我們從各個角度(例如說觀看腦部活躍的區塊)切入,尋找其發展原因與演化過程。
很謝謝教授以一個輕鬆愉快的方式分享語言的特點,以及關於語言與大腦的研究。
今天的研講有許多知識是我以前沒聽過也沒想過的事,人,真的很奇妙,越想用科學的方法解釋它會發現它冒出越多的問題,而隨著時代的進步,許多科學儀器的輔助下,幫助我們更了解當我們在思考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
聽到當男女性在車禍傷及腦部時,大腦所受的外傷相同,但在語言邏輯的部份,男性卻喪失了較多的功能,這樣的情形若不是聽到今天的研講,或許我也沒有機會發現吧!
演講中也聽到文化差異會影響大腦的思考,讓我聯想到在學校聽老師說過:舉中文和美語來說,中國人用字,比美國人有較多會意的意思,換句話說,我們說話需要有較多的"默契",而當我們說"桌子",他泛指能載物的板子,而美國人卻有分成許多種,像是"table"和"desk",這兩種桌子在美國人眼中卻是不同的,這或許也是文化帶來的差異,但沒有絕對的好壞,美國人或許因此思考較為嚴謹,但中文卻因為它的"不嚴謹",而造就出許多的文學之美,因此教授說"語言越多越好",果真如此!
我一直很喜歡語言學大師Noam Chomsky的話
~ our ignorance can be divided into problems and mysteries.When we face a problem, we may not know its solution, but we have insight, increasing knowledge, and an inkling of what we are looking for. When we face a mystery, however, we can only stare in wonder and bewilderment, not knowing what an explanation would even look like
無知分成「奧祕」和「問題」兩類,我們面對問題時,雖然可能沒有答案,但是可因著探究問題而獲得知識與洞見,及開啟我們更清楚探索的方向, 我們面對奧秘時,只能驚訝、困惑,卻完全無法想像如何解釋。
根據上一場坐在直播教室地板上的經驗,這次早到了十分鐘,總算能做到直播教室的椅子上--希望下回能坐在講堂現場聽講,親自感受教授風采及會場的氣氛。
人與人之間互相激盪出的文明要仰賴語言的傳遞,要結交來自異國的朋友或貿易、外交場合也要依靠語言。語言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它又與我們的大腦有何關聯呢?我常常遇到有些口吃的同學,甚至我也有一點輕微的症狀,但是聽了今天的演講,才了解這也許是腦內的策劃出了問題,或是執行能力不佳──不過這是可以靠練習來彌補的。
此外,經過這回講座的洗禮,我也再度感受到新生孩童強韌的可塑性。足歲以前,嬰兒居然會模仿他所聽到的任何聲音呢!也因此,只要持續給予適當的「學習環境」,持之以恆,就能讓該語言成為其母語,極為流利的語言。想不到,人們說「學習語言越早越好」真有其道理。
最後則是思考的部份。像是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傾向於跳躍性的思考──給予一個關鍵字詞,他總會回以另一個令人費解、看似毫無關聯的字詞;亞斯柏格症的患者則可能具有過於常人高度智慧,卻容易受到生活細節的影響而將瑣事過目不忘。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則是最後我向教授提出的問題:講座中提到東方人較為服從,而西方人則具有挑戰性。各有何利弊呢?在團體生活的社會中,服從就是讓社會和諧發展的關鍵因素,但發展到了後頭往往無法有所突破,因此走了下坡;而教授也舉了日本二戰後快速復甦、又陷入經濟泡沫的例子,讓我更了解。陳竹亭教授還在會後講堂外討論時提到,其實之所以服從是因為怕犯錯而受到批判、羞辱性的懲罰。然而「犯錯」是一種求學問的方法,我們不應該瞧不起犯錯的人,而是該從錯誤中學習,進而得到「突破」。這也是為何陳教授從「溫良恭謙」的學生變為「什麼都敢問」的教授的重要因素吧!
那天我其實投了提問單但沒被選中讓我有點失落,當時我寫的問題是--精神分裂症的人士也許在大腦的某方面出了問題,但由於大腦的補償作用是否在哪方面精神分裂症了人其實比一般人更有優勢的一面--
之後我回去又回想到演講那天教授說嬰兒在學習語言上有所謂關鍵期,不過教授也舉另一個例子說那些傳教士的小孩可以說比我們還溜的台語,可是這些孩子不是在關鍵期後才來的嗎? 我記得教授的回答是有所保留的,不敢肯定關鍵期後會完全關閉學習外語的能力。
我回去後就想到一個小小的假設,假設我是一個斷了雙手和雙腳的人又被丟到無人知道的小島上,島上只有當地的原著民但我們語言完全不通,為了求生存我只能用嘴巴說話從原住民那得到食物,為了得到好吃的榴槤我試著發出各種聲音讓他們知道,起出他們聽不懂我在叫什麼,但在某次有位原住民被榴槤砸到腳說:「噢!該死的榴槤」,所以我就學著他說同樣的話:「該死,榴槤」之後我想吃榴槤時就這樣說,不過只有榴槤我沒辦法過活,所以我繼續亂叫直到有相同巧合出現讓我學到新的原住民語。
剛剛的假設我把自己當作殘障其實是因為我想把自己當作嬰兒的立場,為何要殘廢因為如果我自己有手有腳就可以自己去拿榴槤來吃拉! 因為我只能說話所以被強迫一定要學習新的語言能生存,因此大腦開始激發出學習本能供我生存的必要。 那關鍵期對我來說就是嬰兒可以不用以言語就能表達需要的東西的時候,比如說吸手指就是要喝牛奶,甚至直接拿著奶瓶,接著這種能力會慢慢變弱因為我已經達到生存最基本的要素了,但也不至於完全關閉。
那這個假設是否可以說明關鍵期可因為生存的本能重新再被激發出來?
抱歉,我的確有意跳過針對疾病詢問的問題。希望講師更多著重在科學內涵的問題上。
感謝周泰立教授提供我們這場精彩的演講,之前也有參加過周教授在另一個系列演講的分享,在這兩次的經驗中,我發覺教授會因為不同的閱聽者,來選擇演講分享的方式,在之前的那次演講,由於參加的人屬於社會大眾,多半是已經出社會的人士,因此在演講過程中就用了許多專有名詞,也比較快地提供演講的資訊,這次由於是針對高中、大學生的演講,所以教授提供很多時間讓同學們能發表意見,讓同學能慢慢地去思考教授演講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雖然很可惜沒能夠聽到演講最後的學習障礙,真希望有機會能聽到學習障礙的內容,因為學習障礙是最近慢慢被大家關注的一個議題,需要多多與大家推廣,讓未來在教育、教學上能獲得更多的支持。
這次演講我最有感觸與收穫的幾個點如下:首先在聽完教授介紹語言的發展過程之後,星期六的下午,正巧是台大校區充滿各式各樣的家長與小朋友遊憩的時間,這時我走在路上居然開始會注意到小朋友們說:「爸爸」、「媽媽,抱抱」這些疊字,就是周教授所說的單/雙字期,那種感覺真特別,平常只會盯著小朋友們,覺得他們很可愛,可是經過這次的演講之後,就會他們口中的語言多了更多的認識。另外一個體悟是周教授在演講之餘,岔出了一個話題,東方的學習方式較為順從,非常重視師徒制;然而西方的學習方式則是崇尚挑戰,希望學生能創新思考,去挑戰師長。那究竟孰好孰壞,其實沒有定見,因為這必定是各有優劣的無解題。最後,感謝教授帶給我們如此充實的智慧巡禮,學到了小朋友語言發展、思考了動物到底有沒有語言、認識了文化的影響對於語言發展也很重要,在考試制度下,也很容易忽略到文化影響所帶來的不公平。以上是我的分享,謝謝教授、謝謝中心。
其實我覺得周老師講得很精采,最後也提醒我們珍惜平凡中的幸福,知足常樂。
可惜後面對於自閉症、閱讀障礙、精神分裂的討論就比較少。從第一場謝醫師的說明,我們大致了解也許不僅是基因會造成大腦的差異,而是在更早的胚胎演化的時候,就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的病變。若演化後人類不能適應社會的環境,則造成之後陸續的醫療問題不斷的發生。
目前身心障礙與自閉症的孩子日益增多,如果經由不斷的練習,復健刺激能夠將可逆的腦功能改變,為什麼日後還是有許多孩子必須用藥控制? 甚至運動的效果也不及藥物來的好? 或者是有些區域的神經元在出生後就無法再生長、進行? 而使得許多身心障礙問題都無法改善,然後這些問題又繼續加重往後教育的負擔…
大腦神經演化的討論可深可遠,儘管科學醫療都已相當先進的今日,應該還是有相當多解不開的謎,面對疾病的困難時,只能經常給予緩解及安慰。
經由老師上課的介紹,我來到了臺大應用力學所聆聽臺大心理系周泰立教授的演講,因為這期的主題很吸引人,因此我第一次參加的科學講座,就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期的講題涵蓋範圍很大,因此聽眾很多,儘管已經進行到第二講,連線教室依舊大爆滿,我也只好坐在投影幕前利用視訊觀賞。演講開始前,會場先播放了一段關於大腦結構的短片,影片告訴我們大腦的最外層為灰質,含有細胞本體,向內為白質,因為充滿成分為磷脂質的神經髓鞘,內部可簡單分為額葉、頂葉、枕葉及顳葉,一共四個區塊,含有聽覺聯絡區、視覺聯絡區、體感覺覺聯絡區……等,複雜而重要。
演講正式開始,周教授將內容分成四個部分:
一、語言為何 二、語言發展 三、語言側化 四、語言疾病
關於語言的定義,教授解釋了語言的六大特性:溝通性Communicative、獨斷性Arbitrary、特定的結構或規則Structures、多層次Multiple Levels、動態Dynamic、創造性Productive,並且動物沒有語言,這並非大人類主義,根據實驗顯示,目前為止人類所發現動物用來溝通的工具是「動作」,例如:蜜蜂的8字舞、孔雀開屏,丹頂鶴的求偶舞,都有不同的涵意。科學家也曾經使用猩猩做實驗,試著讓猩猩學習人類的手語(American Sign Language),結果顯示猩猩最多只能記憶並使用30種手勢,大約等於兩歲的幼兒。人類透過模仿而學習語言,在出生以前,胎兒就會熟悉媽媽的聲音,研究顯示對腹中胎兒同時播放媽媽、爸爸和陌生人的聲音,胎兒對媽媽的聲音最有反應,出生後的說話模式也會與媽媽類似,周教授的媽媽天生是聽障人士,因此他從小學習說話格外受挑戰,到現在都還會有人問他是不是僑生。如果媽媽用疊字跟正在學說話的孩子溝通,那麼孩子自然就會說出:玩球球、吃飯飯、去尿尿……的疊字詞。
有關側化的部分,不管慣用手是左手還是右手,男生、女生之間存在差別,根據觀察,男生的大腦只會有一邊比較發達,而女生不論左撇子或右撇子,兩邊的大腦都會活躍,由發生車禍事故的傷者來看,男生復健語言所需的時間較女生長,我是左撇子,在創意與藝術方面的確如教授所說特別擅長,但是我的一位左撇子男同學,他可是連五線譜都不會看,更別說他唱的音,就是鋼琴都彈不出來。
至於語言方面的疾病,教授提到了生活中常見的例子:精神分裂症,這項疾病的患者常常是進行片段式的思考,因此當教授播放一段精神分裂症的人所敘述的故事時,我們難以理解患者想表達的意思,如果研究人員要檢測一個人是否患有精神分裂症,只需要提供一些單詞,並問他們看到這詞後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就拿椅子為例,一般正常人可能馬上想到的是:桌子、木頭、硬、坐下,但是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就會迸出:顏色、男孩……等,我們看似完全不相關的事物,他們卻解釋著每個詞背後的故事說有關連。
聽完了這次的演講,讓我學到不少專業的知識,也是學校老師不曾告訴我們的,周教授生動活潑的表達讓演講內容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希望下次還有機會聆聽精彩的專題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