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車肇事誰該負責?

分享至

無人車肇事誰該負責?

撰文/Corinne Iozzio│譯者/周坤毅
轉載自《科學人》2016年6月第172期

隨著自動駕駛車上市的腳步加快,汽車製造商也開始承諾負起肇事責任。當汽車控制車輪時,誰負責?

位於美國加州山景城的谷歌,今年過了一個苦澀的情人節,因為它的自動駕駛車(一輛改裝的凌志休旅車)發生車禍。這輛無人車偵測到前方排水溝旁堆有沙包擋住去路,因此變換到中央車道以避開危險;三秒後它與一輛公車擦撞根據肇事報告,雷克薩斯的測試人員有看到公車,但誤判公車司機會減速讓休旅車通過。

過去無人車也曾經發生車禍,但這是第一次並非完全因為人為疏失所導致的碰撞(無人車發生的行車意外,多半是因為後方駕駛人未注意燈號而追撞)。這次事件凸顯了未來自動駕駛科技的灰色地帶:當車禍發生後,誰該負起肇事責任並賠償損失。

自動駕駛車帶來的種種行車安全問題急需明確答案汽車製造商與政策專家擔心,如果缺乏全國性的統一規則,無人車很難在美國50州同步上市。為了加快立法腳步,歐巴馬政府要求美國交通部在今年夏天提出完整的全國性測試與安全標準。但談到肇事責任與賠償義務,目前的方向是追究肇事的根本原因。專家表示,當電腦取代人類駕駛汽車時,提供自動駕駛系統軟硬體的公司應該負法律責任,而非車主或保險公司。因此汽車製造商將無可避免地必須承擔肇事責任。

事實上,自動駕駛科技的先驅已經開始做出改變。Volvo汽車將在2020年推出「智慧安全自動導航系統(IntelliSafe Autopilot System),去年10月該公司宣布,如果這套全自動駕駛系統造成人員受傷或財物損失,他們會負責賠償。在Volvo研發安全與駕駛輔助科技的資深技術總監科林夫(Erik Coelingh)解釋,他們會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沃爾沃的自動駕駛科技將配備許多備用系統,例如雙鏡頭,雷達,電池,煞車,行車電腦與轉向機構,因此駕駛人永遠不必介入,自然也無須承擔責任他說:「不管什麼原因造成系統失效,車輛都應該能自行安全停駛。」

隨著市面上越來越多汽車開始配備半自動駕駛系統,科林夫描述的未來即將成真。許多車輛已配備防撞自動煞車系統,利用光學鏡頭偵測前方可能即將發生碰撞並主動施加煞車.Audi ,寶馬與其他汽車公司也發展出自動路邊停車技術。今年下半年,沃爾沃將在美國首度推出稱為「導航輔助」(Pilot Assist)的半自動公路駕駛系統,會配備在2017年式S90轎車上,利用安裝在擋風玻璃上的電腦,相機與雷達,能自動加減速,避開障礙物,且直線加速最高可達時速130公里。

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擔任助理教授的科技政策專家史密斯( Bryant Walker Smith)認為,「導航輔助」這類系統處於自動與半自動駕駛之間的模糊地帶,因為汽車製造商仍期望駕駛人注意路況。他說:「人類與機器之間的責任劃分,有時並不清楚。」

因此,目前汽車製造商仍希望駕駛人負起一些責任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即將在2017年式凱迪拉克轎車上裝設「超級巡航」(Super Cruise)駕駛系統,以提醒駕駛人保持警覺,當視線不清或天候變化時必須立即接手。Volvo的「導航輔助」系統同樣也需要駕駛人負起責任:方向盤上裝有觸控感測器,駕駛確保人能夠隨時掌握方向盤。

當全自動駕駛車的願景名單最終成真時,Volvo、賓士(Mercedes-Benz)與谷歌等汽車製造商有信心,這項技術將進步到幾乎完全不需人類操作或負擔肇事責任。此外,布魯金斯研究所在2014年發現,美國現有的產品責任法已涵蓋了這項轉變,換句話說,美國政府可能不必重新制定法律便可准許無人車上路。

儘管無人車製造商承諾將負起從輕微擦撞到嚴重車禍的所有賠償責任,但相對來說發生機率並不高,因為針對半自動駕駛系統的研究顯示,電腦駕駛比人類更安全。例如根據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的資料,防撞自動煞車系統能減少40%的追撞事故。科林夫也指出,針對歐規「導航輔助」系統的研究顯示,電腦比人類更會保持行車安全距離,緊急煞車的情況也較少。

史密斯表示,長遠來看,汽車製造商負擔的法律責任或許較大,但是我們都希望,肇事機率將大幅減少。

(本文由教育部補助「AI報報─AI科普推廣計畫」取得網路轉載授權)

(Visited 39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