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成為科學家的心路歷程-訪王元君老師

分享至

●12/5 王元君老師主講:「黑洞與量子力學:從霍京輻射到火墻悖論」點此報名

14-5.1
攝影: Narit Pidokrajt

撰文|楊于葳

當你正在看這篇文章時,老師可能還身在瑞典的北歐理論物理學研究所(Nordita)。位於高緯度的瑞典是北歐的第一大國,科學推廣的風氣也相當盛行。喜歡冬天的老師享受瑞典的一切,每天都過著規律的生活,積極地從事個人研究,閒暇時還會欣賞極光呢!

兒時記趣及成長蛻變
在馬來西亞登嘉樓州長大的老師,兒時的第一志願並不是當一名科學家,然而卻對科學深深著迷,尤其更是喜愛天文學。九歲那年,老師獲得父親所贈的雙筒望遠鏡,雖不是專業的設備,但已然可見到不少天體。除此以外,也會在課餘時間與父親一起動手改造水族箱變成昆蟲飼養箱,觀察昆蟲的生活習慣,老師的童年可說是遨遊在科學的世界裡。

中學時期老師發現對生物學有了濃厚的興趣,卻也知道化學對於生物學是十分重要的基礎科目,但是對於化學的學科表現往往力不從心,在掙紮迷惘之時,突然間對數學開始產生興趣。由於學校沒有開授一門高等數學課(Further Mathematics),老師憑藉著個人的恆心與毅力苦讀自學。雖並沒能在考試中充分發揮,只獲得了一個C的成績,但在求知路程上還算是獲益良多。歷經此事後,老師毅然決然地在升學時選擇報考新加坡國立大學數學系。

與愛因斯坦的邂逅
為什麼會選擇研究物理這方面的科學呢?老師坦承第一次在中學時期接觸到物理時,覺得生澀難懂,而且還認為學校所教的物理學相當無趣,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與此同時,卻恰好碰上霍京大師(Stephen William Hawking)出版之《時間簡史》一書。雖然這是一本科普讀物,老師還是認為書本的內容有一定的深度,不知所雲。但霍京的書卻讓老師對物理有了不一樣的感覺。話雖如此,對學校的物理課卻依然提不起勁兒。

直到有一天,愛因斯坦出現了!在睡夢中愛因斯坦和藹可親的站在老師面前,告訴老師一定要把物理學好,轉眼間愛因斯坦即消失的無影無蹤,此後再也沒有出現。雖然天才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夢中如此告誡,但對於當初不喜愛物理學的老師,依然相當掙扎地將數學及物理學基礎打穩,奠定日後的科學研究及規劃。不知道是不是愛因斯坦暗中幫忙,進入數學系後,居然遇見從事物理研究的導師,意外開啟老師的物理學術之路。

科學這條路,不好走
多數人都希望自己的職業與個人興趣結合,但往往都不能如願,從大學開始老師就開始有偏向學術發展的念頭,老師覺得做研究「很好玩」,想要比別人多瞭解科學的新知,為此不斷努力著。因為想要從事學術工作,也就需要再精進自己的學業,於是老師半工半讀的念完碩士,從大學到碩士畢業總共在新加坡遊歷了八年,過程中擔任中學數學老師及理工學院講師,再輾轉至台灣大學攻讀天文物理博士班,從事與重力相關及黑洞方面的物理研究,平時老師把時間與精力都投入在科學研究當中,問起老師是否有科學研究以外的興趣時,老師笑稱當興趣與職業結合時,就會變得沒有額外的時間培養興趣啦!

博士班畢業後,憑藉著對於學術研究的狂熱,終於讓老師如願進入北歐理論物理學研究所,然而無法在此地久留,因為學術研究的工作是不穩定的,在國與國之間相互流動的生活型態十分常見,常常必須天時、地利、人和才有辦法得以繼續在學術的道路上前進,但是就如同愛因斯坦所說:「人生就像騎單車,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老師也是這麼認為的。

拾貝者
「科學」無時無刻地伴隨在老師的生命及成長過程之中,不管是從天文望遠鏡開啟對知識的追求,又或者是中學時從喜愛生物學轉變為數學,一直到現在的理論物理研究,「科學研究」對老師來說既是一種興趣,同時也成為自己一生的「志業」。能夠成為一名科學家是幸運的,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研究更是幸運,對於科學研究就如同「拾貝者」一般,也許心中已有貝殼的雛形,卻無法確定其樣貌,也因為永遠不知道拾獲下一個貝殼的模樣,所以才會對此產生好奇心,期許青年學子在未來的日子裡,也能體悟其中的奧妙。

●12/5 王元君老師主講:「黑洞與量子力學:從霍京輻射到火墻悖論」點此報名

 

加入好友

(Visited 137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