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科學】副刊:衍架作為一種平行物件

分享至

■ 從今天起,CASE PRESS進入了擁有藝文副刊的新時代。第一篇登場的是科學散文詩,由對建築藝術情有獨鍾、同時也是網路實驗詩人的李泰利提供。在建築工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衍架之美,不僅屬於力學,也屬於靈魂。

衍架

撰文 ∣ 李泰利

  從上至下,從下至上,衍架作為一種平行物件,以自身之相牴的剛性僵硬書寫重力的垂直詩性。(平行物件,笛卡爾作標行為,子句結構子句對抗著自身流離無限的溫柔。)

  衍架作為一種平行物件,延伸著慾望至城市的盡頭再盡頭,從侷限到破壞,從新生到死亡。而後,衍架接受了鉚釘作為構造表現,束上拋光面作為冑衣,等待鐵島的停泊、蒸氣的嫵媚或零式的歸來。最後,衍架的剛性在相對時空柔軟的曲度裡扯拉了肌理,並打破與氧氣約定的距離而燃燒,緩慢地從上至下、從下至上的剝落為耽美。

  耽美於是為一種踰越,為平行於妳又交錯踰越的慣性。慣性啊慣性,擲出後依絕對作標延展、自由飛舞後開顏;衍架作為一種平行物件,從我至妳,從妳至我,於弦論場域裡從未存在。

?

(圖:Mccarent Park Aquatic Center)

?

按:何謂衍架?衍架(truss)就是格子中間有對角線的剛結構,關渡大橋乃一大型衍架結構。衍架是除了圓拱以外,人類文明另一種對抗重力的模式。

?

作者介紹:

李泰利,網路詩人,目前就讀美國普瑞特建築學院。曾獲美國建築師協會洛杉磯學生競賽首獎、加州學生展三獎。興趣為結構力學,以及不完整多重體。自稱「不會因為說了難懂的故事而感到自責」。

(Visited 57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8 thoughts on “【詩科學】副刊:衍架作為一種平行物件

  • 2010 年 02 月 28 日 at 19:18:41
    Permalink

    詩中的感覺比較貼近機械物哩,但是如果一些生命體的奈米結構也做類似衍架陳列,不知作者如何想。

    Reply
  • 2010 年 02 月 28 日 at 20:46:13
    Permalink

    前幾天跟泰利談他的建築詩文(要刊登前總要先瞭解內容,因此多問了一些),他提到「基因建築」,基本上是模仿自植物葉片的結構(對稱性、排列方式等等),非常有趣。

    以這個概念為延伸,可以利用電腦軟體畫出奇妙的圖案。像是下圖:

    這種建築是否特別堅固還不知道,但(就西方人看來)應該是特別美麗。

    Reply
  • 2010 年 03 月 01 日 at 00:44:58
    Permalink

    生命體結構(動物,植物,人類)甚至非生命結構(石材,礦物,水...)一直是建築/結構設計的靈感,例如由整體性的生物體或鸚鵡螺幾何衍生而出的黃金比例(形態測量學Morphometrics),或者是Robert Curl, Harold Kroto 與 Richard Smalley由傅勒(Buckminster Fuller)建造的geodesic dome而推論出的碳六十。人類認識論是建立在對自身(自然的主觀機智)已及對自然的探索上,詩學/文學也不例外:幾百公里以外剝落溶解的冰山跟手中的冰咖啡互相關聯,肉眼無法看見的顯微結構是無法進入卻又處處存在的桃花源,甚至微中子的穿越已及捕捉都可以用以重新想像存在的處境以及可能性。

    詩性/設計是一種踰越,將一個系統的材料/語言/概念/形象轉換到另一個系統而不質窮。我想,奈米結構除了形象可以擬似/借代/轉喻以外,本身就具有規則系統 - 無論是文法的,甚至音樂的。

    Reply
  • 2010 年 03 月 01 日 at 01:04:42
    Permalink

    依據Karl Chu, 基因建築同時還依靠另一套系統:自動機(Automata)理論還有複雜性理論。為了使 Lindenmayer system(猶指植物生命形態的formal grammar)可以進行抽象與實體的自動演算、修復與再生,基因建築必須倚賴人工智慧等技術。

    L-system並不只是能長出「像樹枝的結構」,同時也可以依照已知結構的指令去探索未知的組合。

    Reply
  • 2010 年 03 月 01 日 at 17:05:58
    Permalink

    這一方面較宏觀的物質層次常常遵循碎形數學的規則,起點條件的特異性可能決定最終的模樣。但是更基層的原子、分子排列,新領域稱為自組排化學(self-assembling),目前的研究顯示,低能量與高亂度仍然是主導因素。換句話說,熱力學規則應該還是基本因。這並不是說低階與高階的物質世界有截然不同的規則,只是高階世界的變因複雜,很難一言以蔽之吧。

    Reply
  • 2010 年 03 月 02 日 at 01:23:16
    Permalink

    恩。

    Self-Assembling或者Self-Organization都是目前學校設計課的中心綱領 - 如何以小單元本身的特異性創造大單元的複雜度(從磁磚/磚/單元模矩到都市設計結點都可以見到其影子。)

    但個人認為Genetic Architecture在這方面卻還有漫漫長路要克服:一來規律系統的撰寫本身已經相當繁雜,要再加入self-assembling/self-organization甚至更具有集體意識反應還是很困難;二來過專注於內在系統的生長往往忽略了建築是由更複雜的市場機制/材料系統/力學系統/權力美學介質/使用者構成的Multiplicity,造成基因建築至今仍然無法脫離"紙上建築"的命運。

    詩學方面,詩也是一種群集結構(Assembly),無論是符徵與符徵之間較為定性的關係,還是符旨與符旨之間那層不斷流動、僵化甚至跳躍的不穩定關係,都由一些規律或機率組成。中文文學裡,文法上的排列組合的實驗已經佳作泛出;但單純依靠個別文字的特異性組織的而成的詩仍不多,相信是會有趣的。

    Reply
  • 2010 年 03 月 02 日 at 08:50:53
    Permalink

    你說的看來也正是我說的,低階的規律尚無法做為高階法則的指南,因為高階層次表徵常蘊含了明顯的目的與知覺意象。一旦你們弄通了這些問題,或科學界掌握了低階對高階的操縱法則,我們就有新的對話素材。

    但是生命界的這類現象最為複雜,因為要加上演化的機制,而演化屬歷史的範疇,有些足跡是偶然發生的。不知高第是否可列入這類踰越與耽美。

    Reply
  • 2010 年 03 月 02 日 at 17:04:05
    Permalink

    演化的確是漫長而且偶然的。但藉助計算機系統,我們仍然可以追逐演化(例如Karl Sim的Animate Forms,由擬似重力/介質、簡單的塊狀物以及基礎結點運動狀態去運算數千個交替之後的移動方式。)

    高第是歌德傳統,伊斯蘭教的拼貼,與加泰隆尼地方意識的奇異點,他異於數以萬計同時代的藝術家(有些為了融合而融合,有些偏袒其中之一,或者有些可能盲目的抵抗時代意志。)他可以從中擷取歌德建築精確龐雜的結構力學,伊斯蘭教建築磁磚拼貼的重複與差異性,還有加泰隆尼地方對於宗教虔誠的想像力,最後又能適時地抵抗現存標準及式樣,註定又偶然,這是耽美也是踰越。

    有趣的是,個人認為高第Casa Batlló的屋頂彩色磚瓦是由低階(顏色不同的磚瓦)規律來啟動較高階差異(色調的漸層改變)的精彩先例,有別於傳統回教建築對於「重複」而非「差異」的著重。

    Reply

發佈回覆給「jtchen」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