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臉書就像傳染病,來得快去得也快

分享至

■每當你在百無聊賴,提不起勁工作的午後時分,三不五時就點開臉書,你是否曾經覺得臉書真是一種病?普林斯頓大學的兩位研究生大概是真的這麼覺得,他們竟然用傳染病模型來論證,臉書的社交網路散播出去的方式宛如傳染病;而就像所有的傳染病最終都會消弭下來一樣,這個模型也大膽預測,臉書幾年後就會步上 Myspace 的後塵,變成沒人要用的網路棄兒。

編譯|高英哲

sn-facebook_0
Kerem Yucel/iStockphoto/Thinkstock
Killer cure. An epidemiological model predicts Facebook usage will decline precipitously as people "recover" from interest in it.

約翰.坎納瑞拉 (John Cannarella) 跟約書亞.史佩奇勒 (Joshua Spechler) 這兩位在普林斯頓大學主修機械與航太工程的研究生,在 arXiv 論文預印伺服器發表一篇論文,指出臉書跟 Myspace 的興衰過程,就像傳染病感染人們一樣。

他們把人們分成三種:包含從未用過社交網站的「易受感染者」、已經在用社交網站的「感染者」,以及不再使用社交網站,或是打從一開始就拒用的「康復者」。易受感染者要碰到感染者,才有機會受到感染,因此這三種人的數量會隨著疫情演進而產生變化,比方說易受感染者的數量,會隨著受感染者數量乘以易受感染者數量的結果,呈等比例下降。受感染者的數量則會以同樣的速率增加,但同時也會因為有人康復而下降。這就是所謂的 SIR 模型: S 代表易受感染者, I 代表感染者, R 則是代表康復者。

SIR 模型也許是流行病學裡最簡單的一種模型了,患病的人會自己康復,恢復速率完全看感染的人數量有多少而定。坎納瑞拉跟史佩奇勒把模型稍微調整了一下,他們根據社交網路的本質,假設一個人要從「臉書病」裡康復,就必須要碰上一個康復的人;換句話說,除非你朋友裡有人開始開始不玩臉書,否則你就會一直玩下去。在這種情況下,康復者的數量會隨著受感染者數量乘以康復者數量的結果,呈等比例上升。

研究者把這模型套上現實生活中的數據,藉此估計 Myspace 跟臉書的發展趨勢。由於網站實際使用者數量是商業機密,他們用的數據是這兩個網站名稱在 Google 上面的搜尋次數頻率。改用搜尋次數還有另外一個好處,比較能夠準確地代表網站的實際使用量,因為網站可能帳面上還保有大量使用者,但他們老早就已經對網站失去興趣了。

套用模型的結果,非常精準地說明了 Myspace 的興衰過程:它在 2008 年於美國達到使用高峰,每月平均有七千五百多萬人次使用,到了 2011 年卻幾乎是乏人問津。臉書也開始顯露出類似的發展軌跡,它在近幾年來的使用量達到高峰, 2012 年卻開始出現下滑趨勢。研究者預估臉書崩盤的情況會比 Myspace 還要劇烈:早則 2015 年,晚則 2017 年,臉書將會失去八成以上的使用者。

話雖如此,現在就拋售臉書股票,可能還言之過早。安娜堡大學數理流行病學家瑪瑞莎.艾森伯格 (Marisa Eisenberg) 認為這模型太簡單了,預設社交網站跟流行病一樣總會完蛋,只是早晚快慢的問題而已;但事實上無論是社交網站或流行病,都有可能無止境地延續下去,因為康復的人有可能會再度變成易受感染。不過她也不否認把流行病模型套在社交網站研究,這樣的點子還蠻酷的,畢竟傳染病跟社交網站一樣,都得靠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才能散播下去,而人們對於社交網站的興趣,往往也像傳染病一樣,來得快去得也快。

 

--

研究出處:Facebook Spreads—and May Die Out—Like a Disease

譯者:高英哲 科教中心特約寫手,從事科普文章編譯。
責任編輯:Kerina Huang

(Visited 72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One thought on “【社會科學】臉書就像傳染病,來得快去得也快

  • 2014 年 03 月 10 日 at 08:08:26
    Permalink

    錯誤的前提或許可以預測出相同的事實
    但依然是錯誤的結論
    Myspace的消失很大一部分是受到Facebook競爭的影響
    和病毒的模型完全不一樣
    只是剛好吧

    Repl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