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腦特區】我聽「基因、遺傳與造化」演講有心得─第四講(2012/11/10)
部落格留心得,精美好禮送給你 !
光聽演講還不夠!聽完各場演講,您是否有任何心得、想法想要與人分享?其實,書寫的過程本身,就是一連串的資料辨識與思考延伸,不但可以刺激人觸類旁通,提升個人的資訊敏感度,更是最便利的腦力活化鍛鍊。因此,除了專心聽講之外,CASE更鼓勵大家邊聽講邊作筆記。即日起,只要參加「動腦之我聽演講有心得」的活動,就有機會拿到CASE的獨家好禮!
參加辦法:各場演講結束後,科教中心將於中心部落格(CASE PRESS)上刊登主題為「我聽基因、遺傳與造化演講有心得─第n講」的文章,請至少用300字表達您聽講的心得感想,回應於此篇文章下方,並留下您的名字〈可以是筆名或綽號〉與常用的email,以便我們與您聯繫。
參加獎勵:前三位留下心得的人,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將贈送經典馬克杯一個。其他有留下心得的人亦可獲得中心精美小禮乙份!送完為止,行動要快以免向隅喔!
以蟲為師
講者:吳益群教授
內容簡介:世界上的生物形形色色,卻只有極少能雀屏中選成為科學家們密集研究的對象,這些被稱為模式生物像是大腸桿菌、酵母菌、線蟲、果蠅、斑馬魚或阿拉伯芥等,是近代分子細胞生物學、發育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發展的大功臣。
什麼樣的生物特性和核心價值讓這些模式生物成為科學家手中炙手可熱的材料?本場演講中,我們邀請到國內第一位以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進行研究的吳教授,她將帶領我們一窺孕育三次諾貝爾獎的幕後功臣-線蟲在生物醫學上的貢獻。
--
請於本文下方直接回覆您本次的聽講心得吧!
(Visited 70 times, 1 visits today)
現場聆聽科學家的演講讓我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教科書只寫已確定的理論,科普書籍除了較新的理論還寫了更多關於研究的細節,聆聽演講更勝上述兩者之處就在於除了接受講者的內容後馬上可以就有不明白之處提出問題,能得到科學家回答的第一手資料。也能解由他人的提問,更正自己以為沒問題之處或長期的誤解。
像今天另一位同學問說"未合現階段沒有對於增長人類壽命的基因有廣泛的研究?",我直覺的認為是技術上的困難而覺得這並非問題,但楊偉勛教授馬上肯定這一位同學的提問並提出我完全沒有想過的一點:在實驗室能延長壽命的基因,放回大自然是否對物種本身有利?這句話讓我覺得自己想法太單純了。
另外還有一劇楊偉勛教授引述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好友的話也讓我印象深刻「Don't ask why, ask how.」如果連諾貝爾獎得主都只能謙卑的去理解大自然,我們又怎麼能夠用簡單的因果論去約化所有發生的自然現象?這亦讓我對於自己面對學的態度有更多的省思。
為了培養及加強親子關係而陪伴就讀高一的女兒參加貴中心舉辦的2012年探索科學基礎系列講座第8期「基因、遺傳與造化」之系列演講活動。
喜愛閱讀的人似乎都有特別的偏好,只喜歡某類型的讀物,我從不主動閱讀科普方面的書籍,一方面是不感興趣,另一方面則是過於堅澀。頭一遭參加貴中心舉辦的系列講座,在一小時的課程中,大部份時間都無法進入狀況,我與講授內容之間彷彿隔了好幾層山巒,體會到如周敦頤所言「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意境。
偷瞄坐在身邊的女兒好幾次,有時清醒,有時直打盹兒,才高一的年紀,似乎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其內容,但為何總是堅持一定要來參加呢?
吳益群教授談到細胞繁殖總要等於細胞死亡,兩者之間要取得平衡,若細胞繁殖大於細胞死亡,容易導致癌症;若細胞繁殖小於細胞死亡,則容易 產生阿茲海默症。使我想起中庸裡的一句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原來科學的實證結果竟可以和中庸互相呼應,簡直不可思議。
感謝貴中心舉辦的活動,雖然我完全是個門外漢,雖然大部份講授內容像鴨子聽雷,有聽没懂,但卻可以感受到演講者對科學的熱愛,對講授主題準備之用心。應是這樣的氛圍吸引女兒對科學的好奇心,貴中心的活動像是在青少年學子心中播散一顆顆科學種子,有適當的時機下,有一天必會萌芽、開花及結果。再次謝謝您們的用心,我們都體會及感受於心。
早在19世紀,遺傳學之父孟德爾利用豌豆歸納出遺傳的基本定律,當時他只是湊巧選到了一個適合的生物,而在20世紀,Sydney Brenner有意的定立各種條件來挑選最適當的研究生物,最後由線蟲脫穎而出,先不論線蟲未來的發展為何,這在觀念上已有很大的進步。
在線蟲的研究歷史上有四個重要的里程碑,從帶頭者Brenner,到John Sulston、Robert Horvitz、及John White,最後是由兩個組織聯合完成,一路上的研究都非常辛苦,我們至今才能對線蟲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並進而推廣到人類。不過雖然線蟲的多種生長特性讓牠得以成為模式生物,但個體間的差異與環境的影響還是不能忽略,就如同之前說過影響人類性狀的因素其實是一條數線,一邊是基因因素,另一邊是環境因素,性狀的表現就分布在數線上,如此看來對於各類模式生物的研究似乎又比想像中更複雜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