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大未來】微物探偵:鑑識鏡底下的無私真相

分享至

科技有太多層面可以服務社會,如何把握創造性思考,讓科學與社會能有進一步的結合,才是未來人類發展的關鍵之處。

圖片來源:mphotoi│gettyimages

撰文 ∣ 林欣怡

今年CASE探索講座在內容主題上響應國際化學年,也為了紀念居禮夫人榮獲諾貝爾獎一百週年,第五期探索講座曾舉辦一系列以女性科學家為主題的特別活動。而本期探索講座的第二講請來的也是女性科學家,這位女性科學家不僅擁有優秀的鑑識專業,更有過人的獨到觀察力,以及一絲不苟、鍥而不舍的精神,往往能及時針對許多案件中的細微線索進行追蹤,終於得以循線偵破懸案,不僅為受害者主持公道,更解救了不少被誤認為嫌犯的無辜者——她就是刑事警察局法醫室兼鑑識中心的程曉桂主任。

何謂CSI

 

「CSI」可能會先讓人聯想到近年來轟動全球的熱門美國影集,而隨著影集的走紅,「CSI」也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名稱,但你知道究竟「CSI」代表什麼嗎?其實「CSI」是「犯罪現場鑑識」(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的縮寫,而「CSI」之所以成為近年來的熱門研究議題,則是因藏身其背後的鑑識科學(forensic science)有了長足的發展。今天的鑑識科學已經逐步建立起一套標準流程,而在現場鑑識專業進一步受到重視,專業鑑識人員及部門也在警察機關內有一定的普及度之後,能有效從犯罪現場各式微物跡證中發現更多有力而客觀的線索,讓許多原本證據線索可能不足的案件有機會得以真相大白,也能排除掉人為主觀形成的錯誤決斷,程主任語重心長的說:「科學鑑識是非常公正的,絕不會偏頗任何一方。」鑑識結果永遠是最大公無私的證人,絕不會因為偏見或包庇而錯放或誣陷任何人,正因為如此,為了替被害人伸張最後的正義,科學鑑識可說是最後的把關者,讓證據在鑑識科學的放大鏡檢視下說出真話,就是程主任最大的心願。

正如CASE教育發展中心的陳竹亭教授在講座開場時所言,科學對於現代生活而言,有時候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有時候又讓人覺得距離很遙遠,事實上科技有太多層面可以服務社會,如何把握創造性思考,來讓科學與社會能有進一步的結合,才是未來人類發展的關鍵之處。因此CASE講座規劃的講座內容,希望能把科學、科技與社會緊密結合,讓與會同學能了解科技在未來的影響,也思考當科技介入生活時,該如何判斷新科技能否值得信任。而鑑識科學正是科學與社會事務緊密結合的絕佳範例,鑑識科學使辦案人員得以藉由系統性的科學實驗與數據整理,對犯罪現場留下的各項線索做出進一步的推估判斷,或從細微痕跡或元素中找尋破案的關鍵,往往能補強傳統偵辦過程中的不足之處,讓許多難解案件透露出一絲曙光,也再次證明成功結合科技與社會需求,才能讓科技的價值展現得淋漓盡致。

Joan Vicent Canto Roig│gettyimages

然而透過電視影集「CSI」所呈現出來的鑑識科學操作過程,是否與實務有段差距呢?程曉桂主任特別提到,「在戲裡好像只要一鑑識就馬上會有結果,實際上鑑識過程不但耗時費工,也不一定就能找到決定性的線索。」程主任更打趣地說:「而且在畫面上常常看到,當他們把細部放大的時候,影像還會變得更清晰,但我想大家都知道,絕對不可能有這種事,這是違反一般性物理原則的!」為了打破影集光鮮亮麗的「神探」迷思,並點出影集與實務上的差異,程主任展示了影集演員的大合照,再轉換到這群演員在接受採訪的空檔中講手機、補妝的照片,程主任再度強調:「現實中絕沒有這樣光鮮亮麗,我們在現場不但不能補妝,根本就不能化妝,因為化妝品有可能沾汙到現場物品場景。也不能講手機,因為一點點的口水就會汙染現場了。」

接下來程主任則分享了許多寶貴的實務偵案過程,以及如何從細微處找出決定性的證據,不但讓人多方面了解到鑑識科學如何針對不同的物證痕跡做不同的運用,更讓人了解到鑑識小組在辦案過程中,鍥而不舍的謹慎態度和堅持為受害者討回公道的決心。程主任為了讓聽眾真正了解到鑑識小組在現場面對的是什麼樣殘酷的畫面,背負著什麼樣的心情與使命,在演講中也提供部份真實案件的現場照片,讓人在震懾之餘,更能體會鑑識科學對於找出案件線索到如何提供有效線索,從血液到體液,從血跡斑痕、口水、掌紋與齒痕等等細微處,一一抽絲剝繭找出最終的真相。

新科技與DNA鑑識技術

DNA鑑識的精準化,已使得體液與DNA的採集成為現今破案不可或缺的決定性證據。而談到DNA鑑識,程主任不禁感嘆,許多無法破解的懸案與冷案,往往都因為辦案當時囿於某些主觀,而沒能找出真兇。在DNA資料庫建立之後,才讓許多無辜嫌犯重獲清白,也讓一些道貌岸然的兇手露出真面目,讓許多沈寂十數年的冷案終於真相大白。如前幾年歸案的東海之狼,其身份竟是海巡士官長,讓偵辦的員警大吃一驚,而這樣的結果也正印證了科學鑑識的公正,它能夠真正不偏不倚地「為被害人說出真話。」因此,現在也有更多的案件亟欲透過新的科技和DNA技術,試圖找出更多證據線索和真兇,只要當時未解的案件證據保存完整,往往能在重新鑑識的過程中發現當時未留意的線索,讓冷案重新消融。

而鑑識科學的進步,也讓法官與檢查官更重視科學辦案的精神,進而注重鑑識科學所提供的客觀證據。程主任舉龍井林女命案為例,原本目擊者指證歷歷,堅持某甲就是犯人,非常確定地指認某甲長相與走路特徵都與他所見的兇手一致。然而某甲的掌紋與現場採集到的掌紋差異性著實過大,無辜的某甲才得以被釋放。由於掌紋比對較為困難,後來警方決定找法醫室幫忙,並提供所有可能涉嫌人的掌紋,藉由科學性的比對最後終於發現真兇。這個案例也重新說明,由於人往往有強烈的主觀,不管是目擊者的證詞或警方的推估判斷,仍可能有出錯的環節,也因此科學鑑識證據在偵辦案件中更顯得不可或缺。

所以科學鑑識的進步不但一方面讓受害者得以沉冤昭雪,另一方面也使許多由於人為疏失遭到誤判的無辜受刑人有機會藉由新式的DNA比對技術而重獲清白新生。如美國紐約便推動了「昭雪計畫」(Innocence Project),重新比對DNA證據,讓多達273名無辜受刑人得以洗刷冤屈。之所以會有這麼多案例,很大的原因是早期DNA的判別型別太簡單,其實沒有多高的鑑別度。但是很多時候當警方已認定嫌犯有所嫌疑,即使嫌犯只是剛好與兇手同一型別,在警方看來卻變成罪證確鑿,也就造成冤案的產生。因此「昭雪計畫」即是希望能運用那些留有DNA證據的案件,先評估哪些案子有疑點,再透過DNA證據做進一步比對,而使無辜受刑人重見天日。

 

鑑識科學與法律

 

在詳細解說許多實際案件及鑑識小組的實務操作之後,程主任則談到鑑識科學與法律間跨界交流的重要性。程主任身為一個不懂法律的鑑識人員,透過辦案與檢查官互動的過程中,她充分體會到科技與法律專業人才必須要不斷溝通,達到真正的彼此了解,才能夠真正有效率而確實地完成他們的使命。比方程主任曾在一個案子中從精液採證出DNA證據,但檢察官卻問她精液採集的位置是陰道之內或之外,程主任很疑惑為什麼要這樣問,對她而言重要的是DNA比對結果能否找出兇手,然而在檢察官解釋之下她才知道,同樣是採集到精液與DNA,但精液採集處若位於陰道外只是猥褻罪,若位於陰道內就是性侵,在法律上就會面臨不同的刑責。既然鑑識科學用於處理刑事案件,如何讓法律人了解鑑識科學、科學家又要怎麼進入法庭當專家證人,就是非常重要的議題,彼此的跨界交流才能打破盲點,合作無間。

除了鑑識科學與法律專業之外,程主任也進一步解釋,有許多應用科學領域都會對案件偵辦有很大的幫助,多元性的思考,去研究嫌犯的心理、犯案地點的邏輯、被害人為什麼會成為標的等等,才能及時找出需要的微物跡證,掌握有力的破案關鍵!有科學,也不能忘記人性,結合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不同的專業,才能真正編織出「天網恢恢」,讓犯罪偵辦「疏而不漏」。

--觀看影音

﹝本文作者畢業於台大外文系、台大政治系國際關係組,現為台大台文所的研究生﹞

責任編輯:Nita Hsu

(Visited 63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One thought on “【化學大未來】微物探偵:鑑識鏡底下的無私真相

  • 2011 年 10 月 23 日 at 13:57:02
    Permalink

    法政先鋒。。 哈哈

    Reply

發佈回覆給「youtube中文版影片」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