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學】「心碎」可自我修復

分享至

■ 心臟幹細胞生物學家斯利維司塔瓦(Deepak Srivastava)認為,長遠來看,未來應可研發出有效的藥物,讓人類可以長出新的心臟,就像魚類、蛙類和其他兩棲類動物一樣。

圖片來源:Tooga@Getty Images

編譯 | 汪芃

      原來破碎的心會自行癒合。

      心肌外有一層薄薄的細胞,這層細胞裡頭含有幹細胞;一群來自多國的科學家6月8日在《自然》期刊(Nature)網站上發表論文指出,心臟病發後,在適當的生化作用激勵下,這些幹細胞可更新少部分毀損的心臟細胞。這份研究的主持人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瑞里(Paul Riley),他也是英國心臟協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的研究員;瑞里和同仁一起進行研究發現,一種名為胸腺素beta-4(thymosin beta-4)的小型蛋白質能喚醒沈睡的幹細胞,讓幹細胞變成修復高手。

      心臟幹細胞生物學家斯利維司塔瓦(Deepak Srivastava)表示,許多年來,學界一直致力尋找讓心臟自行修復的方法,但先前證明心肌具有幹細胞的證據始終有爭議。斯利維司塔瓦任職於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的格萊史東心血管疾病研究所(Gladstone Institut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他並未參與這份研究。幹細胞移植到心臟後往往不相容,跳動的頻率跟原生細胞不同,因此,如今發現心外膜(epicardium)內含幹細胞,具有自我修復的能力,實在令人興奮。斯利維司塔瓦說:「心臟可以自我修復這點實在非常震撼。」

      先前有研究已證明,在老鼠心臟病發後施打胸腺素beta-4有助心肌細胞存活,現在這份新研究更指出,這種蛋白質不只能防止心臟細胞受損,還能幫助心外膜的幹細胞重新長出少許心肌細胞。

圖片出處:P. Riley/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斯利維司塔瓦表示:「雖然長出的細胞數量不多,這仍是個重大發現,因為以前我們根本不知道心臟有這樣的能力。」

      研究團隊以老鼠進行實驗,實驗中發現這些心外膜幹細胞須先經過準備階段,才能長出新的心肌。研究人員在老鼠身上施打了一週的胸腺素beta-4,幹細胞才生出一些心肌細胞;心臟病發後才使用胸腺素beta-4的老鼠則並未長出新細胞。

      瑞里說,這份研究成果表示,心臟病發的高危險群或許該預先使用能刺激幹細胞的藥物,如此便能強化他們復原的能力。但這種方法或許不大可行,因為第一,胸腺素beta-4不是口服藥,只能以針劑方式施打,再者,醫生其實無法分辨哪些人是心臟病發的高危險群,此外,長期使用刺激幹細胞的藥物也可能會有危險的副作用。

      但斯利維司塔瓦認為,長遠來說,未來應可研發出有效的藥物,讓人類可以長出新的心臟,就像魚類、蛙類和其他兩棲類動物一樣。「我們只需要釋放出大自然自我修復的潛力。」

--

研究出處:Heart has cellular regeneration ability (Science News)

責任編輯:Nita Hsu

(Visited 133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