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們的關係好不好、喜歡吃什麼?嬰兒都看在眼裡!
■一歲大左右的寶寶懂什麼?其實他們已經能藉由觀察他人的互動推測他人之間的關係是好還是壞,並且能以此預測他人的飲食偏好。

撰文|林雯菁
嬰幼兒常會把東西塞到嘴裡,管它能吃不能吃。爸媽們大概都有這樣的經驗:一個回頭,寶寶已經把手邊的玩具塞到嘴裡。不過嬰兒可不是完全依靠「神農氏嚐百草」的方法來學會哪些東西可以吃、那些東西不可以吃,他們還會「觀察」。觀察別人喜歡吃什麼、觀察別人不喜歡吃什麼。有趣的是,一歲大左右的寶寶已經能精闢地藉由他人之間的互動來推測這些人飲食偏好的相似性。
讀者們心中可能有個疑問:一歲大的寶寶又不能清楚地說話,研究者怎麼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在嬰幼兒研究中一個時常被使用的研究方法是記錄他們看了什麼東西、看了多久。這個方法的基本假設是嬰幼兒的視線反映了他們的注意力。舉個例子,如果把兩個玩具放在寶寶面前,其中一個是他所熟悉的,另一個是他沒見過的,那麼寶寶通常會花比較久的時間盯著那個新玩具瞧。同樣地,當出奇不意的現象發生時,寶寶也會認真地盯著他們覺得奇怪的地方看(其實大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於是研究者讓嬰兒觀看不同的影片,紀錄他們凝視各個影片的時間長度,藉此來探討嬰兒在觀看他人對食物的反應之後學到了什麼,以及他人之間的互動對這項學習的影響。
所以實驗中這些一歲大左右的寶寶要做的事就只是看影片而已。影片的內容包含兩個並排坐的成人(1號與2號),他們面前的桌上擺了兩個不同的碗(A與B)。首先,1號做出從A碗舀東西出來吃的動作,並且面露笑容地說他喜歡吃這個。接著有兩種可能的情況:〔不同意〕和〔不相干〕。在〔不同意〕情況中,2號也做出從A碗舀東西出來吃的動作,但露出嫌惡的表情說他不喜歡吃這個。在〔不相干〕情況中,2號則是從B碗舀東西出來吃,但也露出嫌惡的表情說他不喜歡吃這個。結果,寶寶花了比較久的時間注視〔不同意〕這種情況。研究者推論這是因為當寶寶知道1號喜歡吃A碗的食物後,他們便預期2號也會喜歡吃。但沒想到2號竟不喜歡,這完全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於是才注視這段影片良久。註
更有趣的還在後頭。如果影片中的兩個人(1號、2號)交惡,寶寶還會認為他們兩個喜歡吃同樣的東西嗎?在另一個實驗中,寶寶先看到1號與2號做出不喜歡對方的樣子(雙手抱胸、背對對方、發出「哼」一聲),然後再觀看兩人吃東西的影片(影片內容如上所述)。結果這回寶寶並不預期2號會喜歡吃1號喜歡吃的食物!寶寶似乎從這兩人短短的互動中便得知他們不是同路人,因此而預期他們有不同的飲食偏好。不但如此,如果1號與2號講不同的語言(例如一個說英語,一個說西班牙語),在純英語環境下長大的寶寶便不會預期他們有一樣的飲食偏好。但同樣情況下,雙語寶寶(西班牙語+英語)仍然預期2號也喜歡吃1號喜歡吃的東西。這印證了過去的研究,即使寶寶還未能開口說話,他們已經能根據他人所使用的語言來把眾人做分類。
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如果1號與2號交惡,而1號說他不喜歡吃A碗的食物,那寶寶對2號反應的預期為何?如果依照前述邏輯,寶寶知道這兩人不合,應當會預期2號有與1號不同的反應。也就是他們應該不會預期2號也不喜歡吃A碗的食物。結果真的是這樣嗎?不!不論1號與2號兩人的關係是好是壞,當1號說他不喜歡吃這個食物以後,寶寶總是預期2號也會不喜歡該食物。為什麼?或許是因為人們會對食物產生負面反應,除了因為這東西不美味以外,也有可能是因為這東西有~毒~啊~。就算2號與1號的交情再不好,2號也不會因為為了反對1號而喜歡吃有毒的東西吧?
其實嬰兒無時無刻都在學習,而且學得極快極精準。大人們可得時時警惕在心啊!
註:其實研究中還有另一個與食物無關的版本。所有設計、實驗流程都與本文所介紹的實驗相同。唯一的差別在於影片中的兩個人並沒有做出吃東西的動作,而是表達出對A碗還有B碗的喜好或厭惡。實驗結果顯示,嬰兒在知道1號喜歡A碗後,並不會預期2號也會喜歡A碗。表示嬰兒並不認為所有人都會喜歡同一個物體。
原始論文
Liberman, Z., Woodward, A. L., Sullivan, K. R., & Kinzler, K. D. (2016). Early emerging system for reasoning about the social nature of food.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3(34), 9480–9485. http://doi.org/10.1073/pnas.1605456113
參考文獻:
Fantz, R. L. (1964). Visual Experience in Infants: Decreased Attention to Familiar Patterns Relative to Novel Ones. Science, 146(3644), 668–670. http://doi.org/10.1126/science.146.3644.668
Liberman, Z., Kinzler, K. D., & Woodward, A. L. (2014). Friends or foes: infants use shared evaluations to infer others’ soci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3(3), 966–971. http://doi.org/10.1037/a0034481
Liberman, Z., Woodward, A. L., & Kinzler, K. D. (2016). Preverbal Infants Infer Third-Party Social Relationships Based on Language. Cognitive Science. http://doi.org/10.1111/cogs.1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