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腦特區】我聽「基因、遺傳與造化」演講有心得─第五講(2012/11/17)

分享至

部落格留心得,精美好禮送給你 !

光聽演講還不夠!聽完各場演講,您是否有任何心得、想法想要與人分享?其實,書寫的過程本身,就是一連串的資料辨識與思考延伸,不但可以刺激人觸類旁通,提升個人的資訊敏感度,更是最便利的腦力活化鍛鍊。因此,除了專心聽講之外,CASE更鼓勵大家邊聽講邊作筆記。即日起,只要參加「動腦之我聽演講有心得」的活動,就有機會拿到CASE的獨家好禮!

參加辦法:各場演講結束後,科教中心將於中心部落格(CASE PRESS)上刊登主題為「我聽基因、遺傳與造化演講有心得─第n講」的文章,至少用300字表達您聽講的心得感想,回應於此篇文章下方,並留下您的名字〈可以是筆名或綽號〉與常用的email,以便我們與您聯繫。

參加獎勵:前三位留下心得的人,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將贈送經典馬克杯一個。其他有留下心得的人亦可獲得中心精美小禮乙份!送完為止,行動要快以免向隅喔!

CASE PRESS獨家好禮─經典馬克杯!

以後天克服先天

講者:楊偉勛教授
內容簡介:你相信即使擁有幾乎相同基因組成的同卵雙胞胎,在面對後天環境的成長,亦能發展出截然不同的人格嗎?即便兩人基因相同,亦不見得會得到相同的疾病?甚者,早期你我的胚胎發育成長環境,即註定了後天疾病的好發現象?答案通通是可能的!

就現今遺傳學觀念和臨床案例而言,大概沒有一位研究者能論斷某一性狀是完全取決於基因或環境影響,換句話說,這意味著基因並不能代表一切。在本講中,楊醫師將為我們揭開非DNA序列控制的遺傳學外傳,帶領我們一窺這門方興未艾的研究領域。

--

請於本文下方直接回覆您本次的聽講心得吧!
(Visited 41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3 thoughts on “【動腦特區】我聽「基因、遺傳與造化」演講有心得─第五講(2012/11/17)

  • 2012 年 11 月 17 日 at 17:39:25
    Permalink

    今天的講題為先天與後天,因為自己對科學的接觸太少,程度太淺,大都時候都無法理解,但還是吸收了一些基本觀念,感覺很開心。如疾病分為多基因型及單基因型,單基因疾病會受遺傳的影響,而多基因如疾病則會受環境的影響,如糖尿病則屬於後者。
    楊教授還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如瘦素是抑制食慾的基因,如果没有這個基因,人會一直處在飢餓的狀態,即使已經吃了很多食物。所以造成一位三歲小朋友,體重卻高達40公斤,待補充瘦素後才得以減重。另所謂不穿透力,應該是指雖有基因遺傳的疾病,但因無穿透力,所以没有表現出遺傳性疾病,還有一些遺傳性疾病會受性別之影響,如雄性秃只有在男性身上才會表現出來。
    令我較感驚訝的是,根據巴克氏假說,甚至一些遺傳性疾病,是受精卵在子宮內發育時就已形成。先天就好像中國人常說的命運,人一出生就已註定,而後天則是運命,可以靠自己改變。
    每個人遺傳與環境差異頗大,應該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人生策略,非常棒的一句話,因為遺傳與環境,造成人與人之間有相當差異性存在,所以我們都要以包容的心態去接受別人的差異化,同樣地,也要以更坦然樂觀的信心去正視自己的長處與短處,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

    Reply
  • 2012 年 11 月 18 日 at 17:13:47
    Permalink

    自從DNA結構的秘密被解開後,各領域對於基因的興趣有增無減,而科技的發達,更讓這門學問不再是科學家的「家務事」,藉由醫療擴及一般民眾,為人們提供一條新的疾病預防、治療管道。但基因的世界真的有那麼易於掌控嗎?其中有多少一對一的關係讓我們得以一眼望盡呢?
    今天聽了楊教授的演講,才恍然大悟原來genotype與phenotype之間的連結相當複雜,例如楊教授提到agouti的毛色,其表現型是由兩對基因交互作用來決定,這種毛髮顏色的決定機制在哺乳動物中很常見,又如拉布拉多的毛色有黑色、咖啡色、金黃色三種,是由:B基因─決定色素生成的基因和C基因─決定色素能否在毛髮中沈殿來控制,基因型與表現型的關係如下:
    l 黑色:BBCC、BBCc、BbCC、BbCc
    l 咖啡色:bbCC、bbCc
    l 金黃色:BBcc、Bbcc、bbcc
    在此C基因對B基因表現與否有決定性的影響,可以說是位階高於B基因。
    當一個遺傳性狀由三對或以上的基因控制時,環境因素也須納入考慮,如此將變得非常複雜,更別提那些用一個基因的不同形式決定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型。不過這些複雜關係在演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利的genotype讓個體得以存活;有利的phenotype讓親代得以存活,並將此genotype傳給子代,這些都和演化息息相關。

    Reply
  • 2012 年 11 月 20 日 at 16:36:16
    Permalink

    一直以來人們(包括我)都認為人類基因的解碼就能和上帝平起平坐,解決所有關於人先天上的問題,以為這樣就能預先避開所有可能的疾病或組合出夢寐以求的完美人種,但卻發現誠如愛因斯坦所講:「當你深入了解這個宇宙時,你不由得會產生一種宗教情懷。」這是當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在研究之路上,終於跨越種種障礙以為能觸碰到事實的核心,卻發現自己只是來到一個科學的新境地,前路漫漫無止無盡,真正的答案只能趨近而不能得到時對這個世界的浩歎,留給世人的感慨。
    基因世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基因解碼只限於解決(較單純的)部分單基因遺傳的疾病如瘦素或是乳癌,在多基因遺傳的疾病如糖尿病或是多數癌症,環境對於發病與否的影響是遠大於基因的。甚至還有穿透力和表現率兩種只能統計而不能預測的情形等等。
    因此回到我們自身,雖然無法否認基因對於每個人差異的影響,但後天改變的力量也不可小覷,楊醫師說:「要訂一個屬與自己的人生策略。」實發人深省。

    Reply

發佈回覆給「曾子家」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