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介紹】天然呆的必要性——我讀《記憶七罪》 (The Seven Sins of Memory: How the Mind Forgets and Remembers)

分享至

■「記憶七罪」也許壓根不是罪,只是你總是在它們給你帶來麻煩時才覺得心煩意亂,殊不知少了它們麻煩只會更多。

撰文│高英哲

      除了要交心理系選修課作業的學生以外,一般人會讀這本書,動機十之八九不外乎是不想再吃記憶出錯的虧,但又不想被那些擺明了騙錢的增強記憶力書籍給呼攏了。那麼這本標題有點聳動的《記憶七罪》,能夠幫助你到什麼程度呢?

      《記憶七罪》探討記憶問題的結構非常簡單:先把記憶出槌的情況細分為七種,然後個別舉出一些案例與實驗結果來描述那個情況,試著提出一些理論來加以解釋,最後再建議「可能的」改善之道。以科普寫作的標準來說,這本書算是好讀,案例鮮活,行文流暢,可以很快地一頁頁翻下去;不過列舉的實驗與理論過多,使得每一章的中段都顯得比較欠缺層次,你讀著讀著自己也開始陷入記憶第一罪「健忘」的困境,至少得看第二次兼做筆記,才比較能夠掌握住重點。看來這本書改善讀者記憶的第一步,就是先讓讀者親身體驗書中提到的記憶出錯現象,自我對照比較有 fu 。 :-p

      「記憶七罪」聽起來很糟糕,一件事情要是能夠有七種出錯的方式,保證你左支右絀,窮於應付。所幸它們不是每個都同樣棘手,有些性質也頗類似,抓漏補洞先補大的,是你讀這種書處理這種問題,相當好用的一種策略。比方說這七罪說來說去,不外乎兩種情形,前三罪叫做「記不起來」,後四罪叫做「記錯了」,這個概括性的分類,作者倒是先幫你做好了;然後你再稍微做點整理工作,就會發現前三罪裡的「失神」與「空白」,其實也算是某種「健忘」,所以改善這三種記憶出差錯的關鍵處大同小異,也就不是什麼太意外的事——你要能夠掌握住記憶成形時的那一瞬間,具體方法則是讓它跟你很熟悉的事物結合在一起,儘量賦予它一個意義。後四罪的情況明顯變得比較複雜,不過仔細梳理過後,還是有些基本脈絡可資掌握——只要你確實在記憶時做好有意義的連結,而不是只靠一種模模糊糊的熟悉感,就不太容易錯把馮京當馬涼。

      較之於改善記憶出錯情況的具體建議,我覺得《記憶七罪》真正精彩之處,其實是在那些讓人吃驚,甚至有點駭人聽聞的實驗結果。路上隨便抓個人來問路,問到一半趁亂調包,發覺有異的人竟然不到一半;犯罪電影裡經常出現的嫌疑犯排一排以供指認的做法,目擊證人往往會從裡頭硬挑一個最像的出來,即使他其實相當不像真正的犯人;設計一個誤導性描述的實驗者,實驗做到後來自己也忘了這個描述是用來騙人的,差點連自己都給騙了。讀者會發現第五罪「暗示」的案例與實驗結果格外令人不安,因為它們顯示出三人成虎的暗示效果,對於信心不足的人影響有多驚人,甚至只要一個輕描淡寫的「好」字,就足以達到近乎洗腦的效果,你不但會承認自己沒做過的事,甚至還會「想起」你是怎麼做的。每個人都相當程度地在靠記憶力過活,而這本書一章章讀下來,你或許會沮喪地發現,原來記憶竟然是這麼不牢靠的東西。

      不過我們真的要非常有為,刻意去消除這些記憶出錯的可能性嗎?作者在最後一章告訴我們,演化(或是上帝)設計人類的記憶有這些毛病,可不是故意要惡整你,而是整體來說好處還是遠大於壞處。前男友的惡劣記憶老是回來糾纏你,你選擇下一個交往對象就比較不會重蹈覆轍;心存偏見當然有可能誤會好人,但太陽底下沒什麼新鮮事,偏見證明是對的時候往往遠多於錯的時候;而你只要稍微想像一下,若你真的過目不忘——我是說「真的」過目不忘——那麼你想起一個人一件事,排山倒海而來的各種瑣碎資訊把你整個思緒塞爆的感覺,你大概就會感謝自己迷糊天然呆,出門老是忘記帶鑰匙。「記憶七罪」也許壓根不是罪,只是你總是在它們給你帶來麻煩時才覺得心煩意亂,殊不知少了它們麻煩只會更多。

      好吧,如果你真的吃足了記憶出差錯的苦頭,欲除之而後快,《記憶七罪》這本書認真閱讀,還是能夠得到一些啓發的。不過我話說在前頭:有些事情你記不起來或記錯了比較好,當真記得清楚記得牢,日子不見得會比較好過。你覺得自己比上帝或演化還要來得聰明嗎?你真的隨時都準備好要面對事實本來的真相嗎?


書籍資訊

書名:《記憶七罪》 (The Seven Sins of Memory: How the Mind Forgets and Remembers)

作者:丹尼爾‧沙克特 (Daniel L. Schacter)

譯者:李明

出版社:大塊文化 2002.4.29
--

 推薦閱讀:【人物特寫】堅持理想,成功就在不遠處─訪梁庚辰教授

責任編輯:Nita Hsu


(Visited 142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