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他命D效用羅生門

分享至

長久以來,維他命D對人體骨骼甚至其他方面的益處,已是一種共識。2010年年底美國醫學研究組織卻發表報告,認為不需特別攝取維他命D,還認為數量太多有害健康,這立時引起辯論,也顯現出人體醫學關聯性的複雜面貌。

羅生(Clifford Rosen)繫著骷髏畫的領結,走上「大都會骨骼俱樂部」的講台,台下全是紐約市關心骨骼的研究員與臨床醫師,他開頭就表示,「若各位想提問或對我大吼, 不要客氣,我已習慣面對種種敵意、憤怒與不滿」。

羅生是緬因州醫學中心臨床與轉譯研究主任,在骨骼研究領域備受敬重,但2010年在有關人體所需鈣質及維他命D的專家小組裡,他的言論卻與許多同僚相左。過去幾年來,西方社會普遍認為,維他命D有助防止或對抗前列腺癌、心血管疾病、多重硬化症等三十多種疾病,雖然人體在陽光下會製造這種維生素,但科學 界仍建議多數民眾需適量補充。

然而美國科學院附設的非營利組織「醫學研究所」卻在2010年十一月發表報告,質疑這項論點。報告指稱,許多醫師與試驗公司建議的血液維他命D濃度過 高,且高劑量維他命可能有害;這份報告一出,羅生便收到約一百五十封批評信件,其中三分之一滿懷敵意,他提到,「德州一位復建醫師揚言要申訴,吊銷我的醫 師執照,許多人認為我頭腦不清楚,一切變成人身攻擊」。

這項爭議事關重大,至二○○九年,美國社會在維他命D補給品的花費在十年間已成長了十倍。

全球醫療人員與公共衛生官員都在關心,「醫學研究所」要如何解釋各方對維他命D需求看法不一,多位支持維他命D效用的人士指稱,「醫學研究所」以 文獻回顧方式的研究有瑕疵,批評專家小組解讀資料錯誤,又過度強調大量服用的風險;由一萬四千名研究員和臨床醫師組成的「內分泌學會」,日前才發表指南, 對於維他命D的建議攝取量高於「醫學研究所」。

「醫學研究所」當初發表報告,是為釐清社會爭議,為何最後卻事與願違?波士頓大學內分泌學家霍立克(Michael Holick)即高聲反對報告結論,批評其中建議太過武斷;加拿大麥馬斯特大學臨床醫學研究員古亞特(Gordon Guyatt)提到,「維他命D建議攝取量所依據的資料品質很差,只要承認這一點,部分人士的憤怒就會消失」。

觀察人士指出,專家小組推薦攝取量之所以較低,資料不足即為其中一項原因,美國國家衛生院食療補品辦公室主任柯慈(Paul Coates)表示,「除非資料完善明確,我們不可能隨意接受過於熱切得的報告,每個人都想做正確的事,但政府向來較為保守」。此事反映出在證據各異與薄 弱的情況下,要提出公共衛生建議是多麼困難,專家小組成員後來前往美國及歐洲各地,盡力說明與捍衛研究方法,羅生才因此出席骨骼俱樂部活動,他向聽眾表 示,「醫學研究所成立五十年來,這份報告最受眾人矚目,既是幸運、也是不幸」。

系統評估

毋庸置疑,維他命D能調整鈣質,因此增進骨骼健康,但過去幾年間,學界不斷在研究,這能否避免長期疾病發生。有些醫師建議一日最高攝取六千國際單 位,以彌補人們待在室內的時間,皮膚白晳民眾若未塗抹防曬用品,在夏季正午太陽下曝曬半小時,人體即可製造超過六千單位的維他命D。

二○○八年八月,美國與加拿大政府要求醫學研究所,對於人體維他命D和鈣質攝取量提出客觀建議。羅生等十四位專家收集上千份報告,內容涵蓋新陳代 謝、維他命攝取及人體健康影響,再依據設計及執行品質為論文排名,隨機安慰劑控制研究分數最高,在大約七十次實驗中,多數評估維他命D對跌倒、骨折、品質 的影響,另外也看其對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影響,但由於評估結果的方式而造成專家小組存疑。其他研究多數只是觀察,例如二○○八年一份論文指出, 男性體內維他命D若較少,罹患心臟病機率較高,但亦無法排除兩者關係其他可能原因。

專家小組在二十個月內會晤八次,完成共一千一百三十二頁的報告,建議血液內的維他命D濃度應維持在每公升五十毫微摩爾(nmol/L),意即許多人不需另外攝取,因為從日曬、魚脂、強化食品便已足夠;醫學研究所亦指出,坊間強調人體維他命含量不足的報告太過誇大,北美多數民眾體內含量已充足,過多反而有害。

各界對此立即有激烈反應,醫師及另類醫學支持者在網站和Facebook頁面上,指控醫學研究所發表的指南有瑕疵,有些人聲稱這些建議是產業界的陰謀,要讓人們繼續接受處方藥及昂貴療程,但羅生嚴正駁斥;雖然陰謀論的事實根據薄弱,科學家與臨床醫師的質疑亦不無道理。

原載於【知識通訊評論月刊一○六期2011.08.01

(Visited 40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