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如何有效的跨領域溝通
講者:大愛台「地球證詞」節目主持人、製作人 何佩玲老師
2015青年尬科學的複賽工作坊,於8月24日在台灣大學化學系積學館正式展開。其中一場,由大愛台「地球證詞」節目主持人暨製作人何佩玲老師,以紀錄片導讀經驗出發,與參賽者分享青年尬科學競賽的一大核心價值──「跨領域溝通」。
無論是對於溝通或是本次比賽,表達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工作坊的開頭,老師請各組以短講方式回憶並分享自身在初賽工作坊所學。一方面讓各組能互相交流各自收穫,一方面也讓各參賽者再進行一次表達訓練。老師指出:「心得」與「短講」的差異點,在於有無受眾。為了使資訊能成功精確的傳播至受眾,便會有一些短講的技巧及注意事項。以北區初賽工作坊為例,廖英凱老師的資訊整理、簡報設計;林秀豪教授的口語表達,皆是極完美的短講範例。
為何需要跨領域溝通?老師以比爾‧蓋茲的名言「改變世界的阻礙,不是世界太冷漠,而是世界太複雜」說明:隨著世界的複雜,跨領域的交流與討論越發重要。老師以自身節目經驗,以2010年紐西蘭大地震為例,除了地質學家科學面的解釋,賑災與災後重建亦是震災中不可或缺的;若是要面對莎士比亞作品,則可以由文學、歷史、表演藝術……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另外,老師以一段影片「創意來自不同維度的思考」闡述「不同的視角切點,可以看到事情的不同面向,並進一步發現新的領域或思考」。
然而,在不同領域之間,語言、背景知識的隔閡會是跨界溝通的最大挑戰。老師以「細胞」對各領域的意義為例,背景不同,所看到的也不同。為了克服這項挑戰,溝通、交流時會需要建立一定的親切感,比如傳達這個領域的重要人物、經典故事、核心價值;善用「意元集組」的概念,將重要訊息經過良好設計,善用數據、舉例與配合,亦可使交流更為順暢。
在工作坊的最後,老師以《腦筋急轉彎》為例,說明一個成功跨領域傳播的案例。並請各隊上台,分享自身最近觀賞的電影、試著吸引其他人欣賞,以輕鬆簡短的方式進行了一次跨領域溝通實驗。最終,以電影《露西》中的台詞:「生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分享與傳播知識」作結,期許大家在青年尬科學比賽中,找到並完整這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