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攝影/趙揚光
「寫作,要以貼近讀者的語言,從讀者的角度思考!」在師大附中所舉辦的科學寫作教師工作坊當中,清大寫作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同時也擔任多次青年尬科學競賽徵文評審的蘇虹菱老師,主講時開宗明義地強調。
青年尬科學自2012年開始舉辦至今,師大附中每屆都不曾缺席,去年更摘下競賽桂冠!也讓參與這場工作坊的教師們,除了與講師的互動外,彼此間就科學寫作、或者指導學生的經驗交流格外熱絡。透過工作坊舉行前先請參與教師們先行閱讀的歷屆競賽優選徵文,蘇老師首先邀請教師們從「讀者」的立場發表賞析心得,並個別帶出寫作上常見的問題。
一篇文章要使人閱讀,開頭能否吸引人相當重要!有些優選徵文當中,試圖以問句做為開頭,蘇老師便針對此指出:「老師在課堂上拋出問題,才能促使學生思考;文章裡的問句就如同拋問題,能使人注意、吸引閱讀。」
進一步以科學寫作來看,由於科學並非人人都懂,因此在寫作上固然需要呈現科學的專業性,更必須要試著以「貼近讀者的語言」來描述科學。在進行科學寫作或指導學生時,具備理科背景與思維的老師便應思考將艱深的科學知識轉換為較合適、使人較易入門的語言,亦可在具文科背景或國文老師的協助下來寫作,讓文章字句中的知識表達更為流暢、且不失精準性。總的來說,「科學素養」及「流暢表達」是一篇科普文章中必備的兩項要點!
針對青年尬科學競賽的科普書籍導讀文章,蘇老師認為:「這樣的說明文著重在能有效傳遞書中的知識。」但學生們在撰寫導讀文時,有不少常見的寫作問題需要注意。首先在形式架構上,應避免將科普書籍的導讀文章當成摘要、報告、書評或是作文來撰寫;其次在整體內容上,學生缺乏主見、亦或平鋪直敘的文章敘述方式最為常見。
蘇老師指出,一般學生選擇了一本科普書籍後,便會一頭栽進書中撰寫導讀文,在建立自己與書的關係之外,忽略了「書籍作者」及「其他讀者」這兩個角色的考量。如果有更全面的通盤考量,並且試著「跳出書本、自我思考,或是與書對話」,文章風格將會大為改善。
除了導讀文章的形式架構與整體內容,文字運用則要得當。過往的競賽徵文中,有不少學生喜愛用「穿越模式」進行跨越時代的文章撰寫,或者有過多的「內心戲」、「小劇場」,但最後卻忘了帶領及提醒讀者走出來,容易失去書籍中的科學知識主軸!跳躍的思緒、理路不清、用字遣詞不當等,都是容易誤導讀者的地方。
因此,書籍導讀的寫作原則是什麼?蘇老師點出了「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及「延伸思考」這三個重點。入乎其內乃著重點出全書要旨,或是作者的問題意識(5W1H)所在,包括書中所面對或要處理的問題為何(What)、人物或物種(Who)、時間(When)、地點(Where)、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Why)以及如何解決問題(How)等;出乎其外則是強調書中最精彩、最有價值之處,亦或本著科學求是的精神,闡明書中不足、甚至謬誤之處,畢竟「導讀文除了『有趣』以外,呈現『意義』也很重要!」蘇老師說。
延伸思考是「具有加分作用」的寫作原則!進行科普書籍導讀文章寫作時,可試著以作者背景切入,甚或參考相同主題的其他書籍,不但能使自身吸收更多、更廣泛的相關知識,相信也可以讓讀者更為瞭解書籍背後的科學脈絡與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