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 中區初賽工作坊側寫(二)】于淑君老師分享『淺談科普寫作與科學短講』

IMG_6050

參與「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競賽多年的于淑君老師,今年將在中區、南區工作坊講授短講訣竅,同時也會擔任兩場初賽的評審,想在競賽中得勝的大家可要專心聽課囉~
寫作以及口語表達,作為傳播的最佳方式,為了將自己的觀點和主旨更有效率得推廣給閱聽人,無論是文字書寫或是短講時,第一件事情就是根據閱聽者的背景選擇表達用詞,避免過於艱深的科學語言,也非一昧使用淺白冗句譁眾取寵。

【2015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 中區初賽工作坊側寫(一)】劉辰岫老師分享『科普沒那麼難,當個普通人而已』

DSC_0737

中區第一場工作坊邀請到劉辰岫老師,為中區的參賽隊伍講解寫科普文章的技巧。身為一個赴英留學、基礎物理學者出身的講者,有別於傳統對於科學家的想像,目前致力於台灣科普文章的寫作,並嘗試將科學、科技結合表演藝術,透過「傳播+科學」的跨界合作,希望推廣科學使其融入大眾生活,走出學術象牙塔,讓普羅大眾也得以體會科學的真諦與感動。

[知識列車:光之旅 – 活動側寫] @慈大附中:陳怡嘉老師分享「太陽能電池的發展思考與契機」


老師一開始就講述了古代神秘傳說中太陽的重要位置,將我們帶入太陽奇妙的世界中。太陽,從古時候的神話中就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從埃及鳥頭人身的太陽神拉,到中國眷養十隻金烏的羲和,幾乎各個偉大古文明都是將太陽這一個神奇的恆星添上幾分神秘的面紗,並把這個當時無法了解的能量視為神來祭拜。

[知識列車:光之旅 – 活動側寫] @興大附中:陳宣燁老師分享「奈米光學介紹及其應用」

今年是國際光之年,國立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科學到民間-知識列車:光之旅」活動邀請國立成功大學光電系 陳宣燁助理教授,來到國立中興大學附屬高級中學與學生分享「奈米光學介紹及其應用」,讓學生打開了另一扇知識的窗戶。

在講解何謂「奈米光學」前,老師先提出一個基本的問題:「奈米是什麼?」,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他一開場便先對老師提問,讓學生們十分訝異,後來興大附中張啟中主任從容不迫的回答出正確答案:「十億分之一公尺」,則讓學生們驚呼連連。

[知識列車:光之旅 – 活動側寫] @屏東女中:陳義裕教授分享「寄神奇於平凡中的光」

11334146_731761860268123_3247752164633786716_o

在六月的盛夏裡,知識列車緩緩地駛進了屏東女中。隨著陳義裕教授的演講,展開了一次關於光、關於科學的旅行。整場演講就像光的流動一樣,教授以平穩的語調,把光的神奇順暢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從介紹光線的幾種簡單現象,到光應用於生活上的小實驗,都讓大家對光有更不一樣的認識,了解到平常看似不起眼的光線,在微觀的世界裡的變動是那麼的微妙,亦如這次演講的主題──寓神奇於平凡中的光。

[知識列車:光之旅 – 活動側寫] @宜蘭高中:陳啟昌教授分享「奈米光科學」

WP_20150527_052
「奈米光科學」這主題乍聽之下相當陌生,原本擔心自己聽不懂教授所講的內容、消化不了,但在老師活潑生動的開場下,坐滿視聽教室的眾多宜蘭高中學生們,也就乘著這知識列車,順利出發了。演講的一開始,老師先從簡單的公尺、毫米、微米,奈米,循序漸進,來介紹奈米的尺度,也介紹了奈米孔洞。這奈米級的孔洞,在光反射之下,就會顯示波長不同的色光,例如:要反射出700nm的紅光,那就得有350nm大小的孔隙才行,海老鼠毛 貝殼 和大自然水滴侵蝕的孔洞,都有這樣的構造。老師也用心的準備了閃閃發亮的蝴蝶標本、大貝殼和受大自然侵蝕的石頭等,用生動的實體展示來引起了在場學生的注意,讓同學們對這次的主題更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