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徵文競賽總評

2015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徵文競賽於上週圓滿落幕,本屆競賽共有243隊(729人)報名,收到196件作品,角逐60個晉級名額,競爭相當激烈。

青年尬科學特別請徵文評審們在評選結束後給予總評建議,提供給同學們作為往後學習的參考,以下為大家整理:

湯芝萱小姐(國語日報 科學版主編)

一場武林高手各出奇招的科學演繹

這次參加評選,感覺像上了光明頂,看各路英雄好漢揮舞金鉤、銀劍、鐵筆,個個身懷絕技,有備而來。選哪一本書,如何銓釋,是否配圖……在在考驗參加者的智慧。

不過,主角必定拿劍拿刀,其他武器再怎麼炫目,終究不入法眼。

什麼樣的作品是挾著倚天劍、屠龍刀而來的?說白一點,再重要也不過的就是「讓讀者一讀到導讀,就好想翻開原書讀個過癮」。因此文字是否通順,段落是否分明,結構是否完整,主旨是否分明,敘述是否動人,闡釋是否精確,都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儘管招式比劃得再完美,基本功不足,還是很快就破功。因為跟一般徵文不同的是,這場比武並不是到此即分出勝負,而是要取得下一場擂臺的挑戰資格。因此招式稍有凌亂的—-如科學性、文字吸引力、表述能力略有不足,或是思緒及推論過於跳躍者,也只好在這裡止步。

整體來說,今年由於選題更具科學深度,能含英咀華,並以流暢文字表述者,已屬不易;但仍有少許作品,成功將該書精華轉化為具有個人特色的導讀文,讓人眼睛一亮。

在閱讀文章時,我經常從文字中想像:哪些是對書本內容融會貫通,甚至在字裡行間充滿自信與熱情的,他們又如何在我腦海的舞臺上侃侃而談…….而這些作品,最終就能在評選中脫穎而出。

 

蔡孟利 (《科學月刊》 副總編輯)

導讀文不同於書評或讀後心得,不是對於書本良莠的評論,也不是抒發個人閱讀後的收穫與感想,而是以「幫助讀者深入閱讀」的角度出發,以盡可能客觀的筆觸分析書本內容結構,引領讀者抓住重點,有效的連結起各章節的對應關係,幫助讀者在閱讀時,心中一直有個全書的宏觀影像。

如果要更棒些的話,在導讀文中還可以對書本的作者生平做些介紹。倒不是談他的生平編年史,而是挑出跟本書寫作有關的事件做重點式的陳述,這有助於引發讀者閱讀的興趣,也對於書中所陳述的觀點,多了些背景環境的鋪陳。

另外,也希望各位同學對於任何書本都不要採取「崇拜」的態度。導讀,也可以寫出提醒讀者閱讀時該小心的地方!畢竟,書中所寫的內容,或許有些是錯誤的。

 

周成功退休教授(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

文字、架構與內容是寫導讀文章必需注意的三個面向。文字要精簡、流暢;文章的段落則要分明,還必須前後呼應。內容除了介紹作者、書中的重點、精彩的片段外,如果再能加上一些個人的觀點、評論或是補充資料就更好了!

 

龐中培先生(《科學少年》編輯總監、《科學人》特約撰述)

其實寫書的導讀是困難的,因為需要了解書中的知識領域,又要能夠了解書的構成方式與文字風格,才能夠掌握必要的內容,傳遞給有興趣的讀者。

這次的作品雖然還有些報告式、重點摘要式的文字,但是有好些作者發揮想像力,用各種新奇的方式介紹一本書,讓我大開眼界,而且有幾篇導讀的結構與文字都流暢熟練,很有發展的潛力。

當然,寫作是一種技術。希望擁有技術的參賽者,往後不要被技術所侷限,而技術還需要磨練的人,則希望能夠繼續努力。

 

蘇虹菱老師(清大寫作中心)

這次參與評審了將近四分之一的參賽作品,整體的印象是,作者們的文字流暢度均有一定水準,也具備良好的敘述、說明能力。在這種情況之下,擇取、組織的能力成為我給分的關鍵。

競賽的六本主題書,《給未來總統的能源課》、《我在MIT燃燒物理魂》、《電影中不可能的物理學》的書名均頗大眾化,選擇以這三本書為題,撰寫導讀的小組 偏多。不過,我發現文章段落結構相似者也頗多,甚至還有多篇的文章開頭或引文完全一致,易予人缺乏新意之感,要想脫穎而出,著實不容易。而《X光的科學與 應用》、《雷射應用與原理》、《觀念物理Ⅳ》三本書的書名屬性較硬,若能順利找出吸引人的切入點,引導讀者掌握書籍旨趣,反倒使人眼睛一亮,也將因此獲得 高分。

我認為實用型的寫作很能夠訓練作者與人(或書)互動、對話的能力,建議大家在文章寫好之後,以批判的角度問自己幾個問題,例如:我的文章有哪些方面吸引 人?是富含趣味,或是傳達某一個問題的重要性、意義?我關注的主題和讀者有什麼關係?另外,說解清楚嗎?能否有效達成吸引更多讀者親近該書的目的?這都是 值得寫作者反覆思考、確認的問題。而後再挑選合適的切入點或寫作素材加以妥善組織,如此可避免一頭栽入苦寫,而感嘆知音難尋的情況。

 

鄭國威先生(《泛科學》總編輯)

非常高興參與今年的「青年尬科學」審稿,跟過往相比,我認為今年參賽同學對議題的掌握跟水準有顯著提升,對文字能力的自我要求也提高了。我也看見有不少同學大膽用不同策略來挑戰,例如添加故事元素、個人情感等等,我認為非常值得鼓勵。

接著,我想從批評的角度來給同學一些建議。第一,既然是參加比賽,就要思考自己的文章寫法與鋪陳策略是否很有可能也是其他人的選擇,而之所以挑這個選擇是不是因為比較保險,比較輕鬆?很多篇文章寫得中規中矩,並無問題,但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沒有問題,因為看完書之後照單全收,把書中要點一一列出,照著選書原本的框架寫摘要,於是重複性極高,無法顯示出特色。

第二,要讓自己的文章從諸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需要「搖動讀者腦中的鈴鐺」。雖然我們是針對科普書籍做反饋,但不代表我們的文字得不痛不癢。情緒是很重要的,我們對內容的情緒有很多種,可以是憤怒、期待、好奇、質疑、驚喜…這些是最能激發我們加以反饋的幾種。要思考自己的文章能不能帶動讀者去想些什麼,去做些什麼,別寫四平八穩,不偏不倚的文章,那通常也是無趣的。

第三,雖然是選一本書來反饋,但這世界可不止這一本書,我相信同學也不只看過這一本同主題的書。好的反饋是一種對話,劍拔弩張也好,把酒言歡也好,要讓這篇文章增加可讀性跟厚度,需要的不是只是摘要,不然永遠都只能在書之下,而不是書之上。我建議同學找作者其他書來看,或其他相關主題的文本來比較閱讀,加上自己原先的知識,甚至是去問其他專家或適合的人,蒐集各方意見,才能夠炒出更美味的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