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7/30(四) 10:00-12:00
地點:台中一中科學館
講題:科普沒那麼難,當個普通人而已
講者:人嶼科技藝術公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 劉辰岫總監/兼任助理教授
中區第一場工作坊邀請到劉辰岫老師,為中區的參賽隊伍講解寫科普文章的技巧。身為一個赴英留學、基礎物理學者出身的講者,有別於傳統對於科學家的想像,目前致力於台灣科普文章的寫作,並嘗試將科學、科技結合表演藝術,透過「傳播+科學」的跨界合作,希望推廣科學使其融入大眾生活,走出學術象牙塔,讓普羅大眾也得以體會科學的真諦與感動。
在近代物理已發展百年有餘的今日,科學界的各項重大進展對於人類日常生活的影響日益減少,面對逐漸與實質生活脫節的科學發展近況,劉老師認為:「未來科學家除了研究之外,更有傳播研究結果的使命。」因此,如何將自身的研究成果傳達給一般大眾理解,是項重要的課題。
一篇好的科普文章需要掌握三大結構:趣味、原理,以及延伸應用。首先,利用簡短而有趣的開頭打頭陣,以勾起讀者的好奇心。內文搭配淺顯的文字和圖片解說原理,並在文末說明此知識的發展和應用,以平易近人的文字書寫,搭配時事和生活經驗類比,並將過於嚴謹、生硬的數據和方程式刪除,避免出現未經解釋的專有名詞,如果無法在文章中交代或解釋清楚細節,例如過於複雜的機制,不妨放入「黑盒子(black box)」,將偏題且複雜的論證過程省略,將文章簡化以凸顯重點,提高易讀性。
文章標題亦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如何讓讀者一看到標題便產生興趣可是門藝術,劉老師建議最多由兩短句組成,善用時事梗或流行語,創造吸引人的標題,此項技巧在資訊爆炸的今日漸趨重要,如何把握讀者滑過手機螢幕的一瞬即抓住眾人的眼球,吸引讀者點入連結閱讀,才能達到推廣科普文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