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賽暨工作坊第二天上午,參賽同學來到積學館進行上場前的準備,同時也揭曉下午即將面對的對手。在最後衝刺的階段有些隊伍選擇在教室默默閱讀資料,有些隊伍則移到小角落開始密集的口說演練。
在科教中心主任高涌泉教授致詞之後,第一場PK就在全場的聚光燈下展開。經過紅白兩方發表、提問、答覆的流程後,五位評審也立即投票決定晉級隊伍,對參賽者而言,心境起伏都在轉瞬之間。
各隊發表的過程,相較於初賽顯得更自信流暢。豐富的聲音表情、肢體語言,搭配圖表、影片、動畫並茂的投影片。參賽者們的實作也讓人激賞,有事先進行實驗並以影像記錄呈現,也有現場拿出實物展示,跳脫二手資料的限制。對於共同的主題與相去不大的閱讀材料,各組卻能以不同的架構,透過歷史發展、科學研究方法、光速縮寫「C」的字源、生活經驗等等脈絡加以組織,吸引觀眾一步步接收科學知識。各隊的結尾也各有精彩,或科學史的故事扣合競賽精神、或往未來的發展大膽想像。
提問時間可見隊伍內的應變迅速,不論是發表細節的追問、大膽延伸的假設性問題,在短短兩分鐘內都能穩健回應。然而由於提問的時間限制,有些隊伍並無充分根據對方發表內容而提出相應的問題,而是提出事先準備好的問題。無法針對對手發表有更多的激盪,是較為可惜之處。
隨著六組PK結束,由「Indian Blanket」、「GRAVITY」、「可能不可能」、「屏行宇宙」、「附建中」、「IPhysics」分別取得晉級資格,看似勝負已分而塵埃落定時,仍有最後一組晉級決賽的隊伍尚待揭曉。經評審討論後,宣布來自中山女高的「『動』悉光波」敗部復活。最後的評審講評則由科學知識正確性、口語表達、科普的價值等方面切入。賽後各隊留下來與評審老師或其他隊伍交流,稍早緊繃的比賽氣氛早已消散,也為本屆青年尬科學複賽畫下了圓滿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