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南區初賽報導

撰稿:午詹

2019年青年尬科學初賽,於7月29日登場。南區初賽的評審有國立中正大學化學暨生物化學系于淑君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閔明源副教授、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企劃研究組彭紹恩副研究員。在司儀簡短的說明競賽規則後,比賽熱烈展開。

「魚尾紋」隊從《與達爾文共進晚餐》一書出發,三位同學開場以客人及服務生的角色,點出主題為基因科技於食物生活的應用,從基因角度說明食物的改變,並以麵包的誕生為例,說明小麥遺傳變異性大,經過天擇與人擇,演化出各種適合當地物種及氣候的品種,提供人類可供食用的麵包,也紀錄了人類農業起源及變遷的過程。參賽同學以前例延伸到基因改造食品,透過改變物種的基因序列,使食物呈現不同的樣貌。除了透過食物演化的角度,看基因科技的應用外,參賽同學也提出反思,提醒研究者應該要在人倫、生態與科技間取得平衡。發展基因工程的同時,應保有對科學的熱情保持,也需要隨時反思技術可能造成的問題,希望基因工程可以為人類的生活帶來更多的好處。透過參賽同學穩健的臺風、拿捏有度的表演節奏,以及十分有團隊默契的串場,讓評審及其他參賽同學了解食物演化與基因科技的關聯。

「一截魚骨」隊以《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為主題,從人類對遺傳基因的遐想開頭,並指出中西方在古代的近親通婚、門當戶對等想法,亦是一種對遺傳基因的想像。18世紀孟德爾從豌豆實驗中發現遺傳規則,達爾文則指出基因變異與天擇,是促進生物進化的原動力,兩者的學說融合產出了優生學學說。並於19世紀末的美國開始發酵,隔離罪犯等社會視為不正常的人,對他們實施絕育手術,還鼓勵人民拿掉有瑕疵的胎兒。這些激進的優生學說,最後導致了希特勒的種族大屠殺。而CRISPR技術的出現,使編輯人類成為可能,因CRISPR技術只需要剪出部分基因,較不會破壞人類的基因庫,但是基因改造是否真的可以改造社會?三位參賽同學透過一問一答的方式,提出基因改造技術可能造成富者更富,貧者愈貧的困境,同時,也提出人類的道德倫理跟得上基改過程的腳步嗎?最後以電影《千鈞一髮》為例,說明基因編輯技術不應原地踏步,但邁出第一步後,更應該審慎思考基因編輯技術所帶來的問題與後果。藉由同學默契的問答,與明快的語調,勾勒出基因編輯技術發展的可能性,以及需承擔的風險。

「碳為觀止」隊開場活潑而熱鬧,以地球保衛隊的身分,從《人類大未來》一書中,選出氣候變遷與基因編輯的關係當作主題。透過三位參賽同學的講解,提到工業革命後的工業發展,破壞生態中的碳循環系統,並以俄羅斯的北極熊為例,解釋極端氣候的近在眼前。因此如何維持地球的碳循環系統,是刻不容緩的問題。其中,如何增加生態系統的碳吸收及儲存能力(固碳作用),減緩溫室效應是可以切入的思考點。接著同學提到藍綠藻行光合作用,可以達到固碳作用,因此若能利用CRISPR技術找到藍綠藻行光合作用反應的模式,也許可以藉此提高藻類行光合作用的效率。此外,也提出了香蕉作為部分人類的糧食之一,因氣候暖化問題,使香蕉感染香蕉葉斑病機率提高,若能利用CRISPR技術防止感染,提高產量,亦是解決糧食問題的方法。

最後,三位評審針對南區初賽,進行總體講評。于副教授再次提醒參賽同學,口語表達是競賽的重要環節,必須持續的練習。而表演內容中,科學的正確性、贊成或反對的論點,都應該有理有據。于副教授也稱讚有清楚標註參考資料來源的隊伍,鼓勵其他隊伍可以學習,這不僅是學術領域的重要規則,亦是對科學家及製作資料者的基本尊重與敬意。此外,也要考慮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適當分配各人的角色,也能讓評審與聽眾有更好的印象。閔副教授則稱讚參賽同學較上周工作坊中有很大的進步,最令人高興的是參賽同學對科學的探討,不會因為反對就用封閉的想法阻斷科學的發展,而是能在支持的同時持續反思科學對人類的影響。最後彭副研究員以一位科學家的身分勉勵所有參賽同學:「好奇心與對真理的追求是這次競賽最重要的精神」,比賽過程難免有遺珠之憾,但希望同學可以透過這次比賽吸收的知識,能夠有所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