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幻為動能的科技進程
撰稿|簡璟
在中區說明會上,多次擔任評審的于淑君教授,以Inventions Inspired by Science Fictions為講題,探討科幻小說對科技發明之助益。
于老師表示,相較於在1818年出版的《科學怪人》,臺灣科幻小說的發展就顯得較晚。一般認為,張曉風於1968年發表的〈潘渡娜〉,在科幻文壇具有啟發性作用;但其實早在日治時期,就曾出現鄭坤五、葉步月兩位本土科幻小說先驅。而張系國、黃海等作家則寫出許多臺灣科幻代表作。
而後,于老師以曾在美國科幻影集出現的communicator為例,說明我們目前使用的手機,最初即是以該科幻產品為靈感,不斷改良而成。再者,潛水艇的出現,也是過去的設計師受《海底兩萬里》書中「鸚鵡螺號」啟迪而致;直升機的發明則可追溯至《征服者羅比爾》一書的插畫飛船。
「科幻小說必須參考當代科學知識,以可預見性的科技展開幻想。」于老師最後總結:「好的科幻文學作品,可以刺激我們的想像力,鼓勵我們進一步從事科學工作。」
至於現場的提問,則可分為科幻作品之於當前科技的討論,以及與競賽直接相關的問題。比如有家長詢問以目前的科技,是否能實現《哆啦A夢》裡面出現的縮小燈或時空隧道。另外,有同學觀看過去競賽影片後,認為中區與北區學生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憂心中區學生的方式是否較不受評審青睞。
對此,于老師表示,表達方式的不同可能與指導老師的作風有關;然而,不管是活潑說演或善於說理,只要能明確表達該隊伍的想法,評審就會接受。因此,重點仍在於,如何好好地向觀眾闡明科學知識與自身想法——而這正是青年尬科學多年來推行的核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