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還(臺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書的「導讀文」是為了沒讀過書的人寫的,目的在引起閱讀興趣。因此寫作的目的不在摘要書的內容,而是「以偏概全」,強調書的特點。這樣做,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對特定主題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也能表演作者的巧思。
根據這個觀點,本次令人驚艷的作品並不多。大部分都是急就章,從書中「摘錄」的句子太多,我們無法判斷作者的理解程度,更看不出作者的巧思。
我們強調「理解」,因為整個比賽的主題是科學。科學能不能、會不會對人生觀有所啟發,不是重點,我們在意的是參賽者對於科學的掌握。科學與閱讀倒有一個共同之處,都關心表象之後的意義。舉例來說,《天地明察》是修改曆法的故事,科學主題是曆法,那麼中國傳統曆法不準確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居然沒有一位作者討論。再舉一個極為困難的例子:《爺爺的證明題:上帝存在嗎?》。我們同意這本書的主題極為困難,但是導讀本書的作者以「摘句」的方式寫作,並不能掩飾理解的貧乏。即使讀來像溫馨小品的《博士熱愛的算式》,博士的短暫記憶對比他對數字的執著,大家也只能想當然耳地評論。
其次,就一般的「作文」規範而言,參賽作品也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例如錯別字、標點符號。許多作品一段只有一個句號,或使用長句。更嚴重的是,沒有標明「摘句」。至於虎頭蛇尾、草草結束,就不說了。
綜合而言,我們提醒作者,讀書需要學習。讀教科書以外的書,以及不為考試而讀書,更需要學習。那像是「自由搏擊」,考驗的是參賽者已有的知識——早就學會、並且懂得應用的知識,以及理解的意願。其實人生也是一樣。
洪萬生(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兼任教授)
這五十三件作品是參賽隊伍分別針對《博士熱愛的算式》(14)、《爺爺的證明題》(12)、《天地明察》(10)、《丈量世界》(9)、《平面國》(6),以及《蘇菲的日記》(2)等數學小說,所各自撰寫的閱讀心得報告(或導讀建議)。其中,各書目後小括號內數字代表各自的篇數,多少反映參賽學生的閱讀偏好。
再從這些作品的內容來看,《博士熱愛的算式》以其絕妙的文學比喻來述說數學美,而贏得最多的矚目,自是不在話下。不過,要想從網路上唾手可及的評論或隨筆中脫穎而出,說一點新鮮的話,其實並不容易。針對本書來說,精彩的參賽作品都能恰當地分享作者所比喻的數學真善美,相當難能可貴。
其次,針對《爺爺的證明題》,有幾組參賽者也指出該書的中心題旨 — 數學真理vs. 宗教信仰,並且引述該書的數學例證,來說明此一爭議如何呼應西方數學對於確定性的追求。
有關《天地明察》與《丈量世界》這兩部小說,或許由於附帶有電影版,所以,也相當受到歡迎。不過,這兩書的作者如何在故事情節中,結合數學(或天文曆法)知識活動的價值與意義,則不太容易掌握。這個事實可以從參賽作品的內容得到佐證。
湯芝萱(國語日報副刊組組長及科學版主編)
知道今年主題為「數學」,再看到書單,會心一笑之餘,不免想為主辦單位的用心鼓掌—-說到數學,很多孩子甚至大人,都會覺得像是成長過程中如鯁在喉的魚刺,要讓參賽者順利跨過心理這一關,以小說糖衣包裝數學微澀微苦卻富含營養的果實確實高明。
然而讀這些小說,絕不可能像乘輕舟過萬重山那樣順水而下—-在鋪陳精采故事之後,必須解開一個個人生謎題或與數學相關的問題,才能繼續往下闖。於是,讀者必須停下來,像跳石越過溪流那樣站穩、跳躍、站穩……,最終方能順利自此岸直達彼岸。
也因為讀的是小說,出現了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況:參賽者無需將科學論述轉化為故事;其次是抒情說理文章比例增加。而在轉為導讀之際,若仍沉浸於小說文本,難免會受故事左右,降低內含的「科學深度」。
且這一千多字的「導讀文」,不能是故事梗概,須提煉出自己整理歸納後的看法,重點是能—-吸引讀者閱讀原書。就像是將一顆鑽石,以完美切割,打磨拋光後,呈現在最適當光源下散發的光芒!就好比這次參賽隊伍中,具備音樂素養的孩子將書中的數學與音樂結合,產生與自我的對話;或是對《博士熱愛的算式》,為何讓博士僅存80分鐘記憶可能的推敲等。
整體而論,這次參賽的水準頗為整齊,即使是初登場的隊伍也可看出是有備而來,極具企圖心。較為可惜的是,部分隊伍或許通篇洋洋灑灑、言之成理,卻忽略了這次的主題—-「數學」。期待來年,參賽隊伍能在下筆前釐清文類及主題;從經常參與的學校作品來看,確實也看見深耕的成果,希望來年有更多學校參與。
龐中培(《科學少年》雜誌編輯總監)
這次介紹的書都是帶有數學成分的小說,這對於參賽者來說增添了兩項困難。
首先數學本身就比較難以用比較有趣的、活潑的方式呈現出來。
其次,在介紹的時候,除了數學知識,也應該說明小說本身的動人之處。比起以往的科普書,小說需要更複雜的寫作技術,評介小說時也如此。
所幸這次依然看到了一些不錯的文章,值得鼓勵。
賴以威(臺灣師範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我很高興能擔任這次青年尬科學「看見數學」的徵文評審,透過各位同學的作品,看見大家眼中所見的數學。此次的導讀作品是數學小說,更增添了比賽的趣味性。
我個人認為要在短短一千多字內介紹一部小說是很困難的事,小說起承轉合,劇情摘要如果沒做好,只刮下故事最淺層的表面,無法引發讀者的好奇心,更別提深入探討數學知識了。
把字數視為資源,與其把一千多字全數投入在介紹故事情節,我覺得更應該有自己的讀後心得。因為「分享自己喜歡、心動」的部份,才是最能引起共鳴的層面。此次導讀作品中,有部分同學和我持相同看法,儘管每一部小說我都看過,但讀著他們的導讀,依然頗有新鮮感,有種「原來有人從這個角度來看啊」的趣味之感。倘若這份主觀的心得是環繞在書中的數學知識,例如《平面國》裡不同維度的限制、觀點,就更切中本次的主題。
評選時,基本的寫作規則、技巧會被列入考慮,討論數學時知識本身的正確性也會影響評分。多數作品在這部分都有一定水準的表現。勝負關鍵還是在數學心得。有的同學心得非常有趣,可惜與數學的關聯比較少。小說心得很難刻意為之,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次的導讀說難很難,說簡單也很簡單,你如果能看見數學,自然可以寫出動人的數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