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林宣瑋、簡璟
這次的青年尬科學別於以往,利用小說、影集等不同素材考驗。五位評審一致認同,這樣的比賽制度不僅考驗同學對數學的了解程度,更激發同學在表達上的潛能。
擔任競賽總顧問的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的洪萬生老師首先表示讚嘆:這次的競賽實在困難,本來只是要求同學「看完影集之後,想辦法延伸數學,用自己的語言、策略,想辦法。」沒想到,同學的表現竟然出乎意料的優秀、傑出,令人耳目一新。這讓他看了十分開心,也喟嘆道,「各位已經可以擔任科普大使。」
「入圍,已經非常不容易了。」。于淑君老師從初賽、複賽到決賽,一路陪著同學走到現在。從「青年尬科學」競賽創立之初便參與其中,她認為這六年來,今年的競賽的激烈程度應該是六年之最。因此,她是既欣慰、又心疼地看著參賽同學,因為210支隊伍裡面只有7組可以到這邊,換句話說:整個競賽淘汰了97%的人。「來到這裡,代表同學們的論述能力已經很好,創造力也很傑出。」而在這邊所學到的數學力,則可以更近一步地融入到生活中。未來同學散落各行各業,都會用到數學力。她很希望參賽同學能把在這裡學到的聽、說、讀、寫核心能力帶回學校,帶給那些無法親自參加競賽的同學,告訴他們:除了學校的考試之外,還有另外一片天可以學數學。她最後也想特別強調,曉明女中的Mathemagics以才剛升高一的年紀,卻打敗眾多好手,躋身決賽殿堂,「這真的讓我非常驚艷。」
「看見數學,其實也希望讓同學看見數學的各種美。」中研院數學所兼任研究員李國瑋老師,以數學、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所說過的「如果用正確的角度來看數學,數學不僅掌握了真理(truth),而且還有至高的美(supreme beauty)。」來勉勵同學,在追求數學的同時,也應該向世界頂尖數學家看齊,追求至高的美。美是個很複雜的問題,但同學可以從生活中觀察做起。回到這次的競賽,李老師也提醒同學,數字搜查線雖然好看,「但他仍是戲劇,而且製作人甚至公開地講,這個影集不是要來教數學的。」因此千萬不能忽略了裡面的戲劇成份。但從戲劇的角度來說,美國人編的劇通常會有很多條經緯、穿插了很多東西,戲劇裡面也蘊含著豐富的情感。他也推薦大家,競賽結束之後,壓力不會那麼大時,就可以「從容的欣賞」。
當李老師講完之後,台下同學個個都坐立不安。評審講評雖然精彩,但最關鍵的名次卻遲遲未公布。台灣大學理學院副院長周素卿老師一眼就看出同學的忐忑,「同學們一定都想得獎,一定都想要有光榮的那一刻。」但就像世大運的選手一樣,他們花了「多少年的努力,多少年的汗水」,才換得這一刻。名次當然重要,但是淬煉的過程更令人感動。「溝通一直是這個競賽的重點。」這一次主辦單位與以往不同,給大家看小說、影片,周老師希望參賽同學,能夠思考這兩種媒材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小說令人感動、影集引人入勝。他們都講求溝通。」而若要掌握兩種不同媒材的要義,實在是相當困難。但同學做到了這一點,這也表示同學有好的能力與潛力,可以透過這樣的活動展示出來。「這個時代,是個資訊迅速變化的時代,溝通的語言與過去完全不一樣。」她勉勵大家,一起來推敲數學在這個時代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人生無法預期。泛科學(PanSci)的總編輯鄭國威因為在國、高中階段的數學沒學好,所以大學選擇念外語系。但當時曾痛恨到要靠著燒掉數學課本來洩恨的他,「後來竟然變成全台灣最大科學網站的總編輯。」所有的職業其實都會碰到數學。「我每天做網站、每天看報表,報表都是數學。」而在物聯網、人工智慧的時代,數學好的人正在成為「新世代的神」,因為他們能應用、解讀那些難以理解的數據。最後他也提醒大家,「比賽就算已經到了尾聲,但事實上仍未結束。」青年尬科學雖然是一場競賽,但同時也具有聯誼的性質。在短短的兩個月內,參賽的同學結識了來自北中南的好手。「在這邊讓喜歡數學、而且有表達能力的人聚集一起」,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應該是同學們要好好掌握的。鄭國威也希望同學,「完成這道隱形的考題」,多去認識那些平常很難遇到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