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蘇柏元、陳亮丞、劉禹辰 攝影/郭毓璞
青年尬科學決賽頒獎典禮開始前,首先邀請評審進行講評。五位評審一致認為參賽同學從初賽一路挺進至決賽,都有長足的進步,且能充分掌握議題,表現的可圈可點。青年尬科學競賽舉辦五年以來,同學的表現一年比一年更加的成熟,足見青年尬科學之影響力已日益擴大!
台灣大學農藝系郭華仁教授再次強調今年「有種來決豆」主題的初衷─國際豆類年,並提醒在場的同學及觀眾「豆類對於農業的重要性」,也在讚揚參賽隊伍短講過程及詰問所展現出的邏輯能力之餘,對參賽隊伍提問時的精準性以及切入點感到十分驚艷。然而,卻也認為有些組別在五分鐘之內呈現過多重點,略嫌可惜,應鎖定單一主題深入。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的周素卿教授則在比賽中深刻的感受「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她認為長期以來,台灣太著重於專業人才的養成,卻缺乏廣度,缺少具有想像力及前瞻性的人才,因此在前端的科技研發上,台灣常不具有能見度。周教授表示,青年尬科學競賽的目的是培養一個具有想像力的社群。近年來,強調「聽說讀寫」等能力的青年尬科學競賽,在科學的論述層面,取得極大的進展,因此周教授也對同學及老師感到十分敬佩,唯一的不足之處在於詰問過程中的缺乏了興奮感以及火花。
首度擔任青年尬科學競賽的慈濟大學葉綠舒教授則為同學們的精彩表現感到欣慰,也提到在短講細節中,可以覺察參賽者們的知識廣度,並鼓勵各參賽隊伍科學研究身為國家的命脈之重要性。
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主持人范欽慧則藉著自己從事科普活動背後的支持力量,期勉同學能找到自己的關懷而去實踐的熱情,站上舞台除了勇氣,更要有說服聽眾的企圖心!范老師同時也提醒參賽同學注意短講觀眾的設定以及議題的「喚醒對象」。
曾任台大科教中心主任、創辦青年尬科學活動,同時擔任今日評審的陳竹亭教授,在賽後訪問時提到,青年尬科學活動從不限形式表演,發展至今日科學短講、詰問的固定形式,也增加了培養同學能力的表達工作坊。「五年來看見參賽同學能力上顯著的進步,這代表這個活動、這些短講的練習培訓是實用的。然而在質詢階段,偏重於學生自身科學的內涵,是同學在平時知識累積上,必須再努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