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 複賽測寫(一)】紅隊「『動』悉光波」VS. 白隊「Indian Blanket」

青年尬科學複賽第一組進行PK的隊伍,分別是來自中山高中紅隊「『動』悉光波」,和頭前國中的白隊「Indian Blanket」,兩隊的題目皆選「人類怎麼開始知道光是一種波?」,為今日激烈的淘汰殊死戰拉開序幕。

_MG_5649

紅隊首先以生活化的例子──蜂鳥的羽毛顏色會隨著光照角度變化而改變,點出日常中習以為常的光線,其實具有複雜的特性,早在17世紀科學界已針對光的本質進行激烈的爭辯,先是虎克首先提出未定量的光波動解釋,牛頓為首的光粒子說,到由惠更斯集大成的波動說,發展至兩大陣營的拉鋸戰,但是因為牛頓當時崇高的學術地位,粒子說被普遍接受而風靡近一世紀,但隨後湯瑪士‧楊格的雙狹縫干涉實驗,以及科學家菲涅耳以數學建立論證之後,光粒子說才逐漸被捨棄。「『動』悉光波」短講著重在介紹光本質學說在科學史的演進過程,以及強調「科學是不斷探究、尋找答案的歷程」

_MG_5657

由國中應屆畢業生組成的白隊「Indian Blanket」,則從古希臘哲學家針對光的眾說法開始介紹,簡介了人類歷史進程中對於光的想像和解釋演進,更點出了17世紀科學界粒子波動兩大學說最關鍵的差異:粒子說認為光速進入水後會加快,波動說則預言變慢,但由於當時科技無法測量光速,使得此爭議一直等到楊氏雙狹縫實驗過後,1850年科學家富可證明了光由空氣進入介質水後速度減慢,粒子說才正式瓦解。

DSC_0297

針對類似的探討議題,面對同一段科學歷史過程,兩隊有著截然不同的詮釋角度。白隊著重科學界在面對諸多學說的態度轉變,用述說歷史故事的方式,點明歷史給現代的啟示,紅隊則帶領觀眾走入故事,發現各學說針對相同現象卻有著相異的解釋,以及學說彼此間的差異,讓聽眾進入當代的歷史脈絡中理解。最後,由白隊「Indian Blanket」以3比2勝出,直接晉級決賽,而紅隊「『動』悉光波」亦於賽末獲評審青睞,成功敗部復活進入決賽。

在〈【2015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 複賽測寫(一)】紅隊「『動』悉光波」VS. 白隊「Indian Blanket」〉中有 2 則留言

  1. admin 文章作者

    感謝指正,已勘誤

  2. 林劭禹

    動悉光波沒有提到藍腹鷴啊 O.O
    只有鳳梨小太陽和蜂鳥…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