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科學傳播的語言
講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王道還老師
同時擔任北中南三區初賽評審的王道還老師,有感於參賽同學普遍在初賽中過度專注於「表演」,未能在口語表達上成為一場好的科學短講,特別在複賽工作坊的開始,介紹自己生命中第一次深受感動的科學短講──廣播節目上播出的科學單元。王老師分析,因為節目主持人事前充分準備,有厚實的科學知識,再加上亟欲分享科學知識的熱情,造就了一場好短講。
一般脫口秀的成功秘訣,往往是熟悉人情世故。但是一場科學脫口秀的成功秘訣,老師認為在於講者熟悉其科學原理的程度。閱讀是學習科學的基本功,但現代學生的閱讀經驗過少,而在科學知識日益複雜、專門化的今日,專業科目書籍越來越厚,而學生在課堂的時數並未顯足增加。於是自行於課外選書閱讀、吸收相關知識的求知慾,成為了青年尬科學短講者的決勝關鍵。
王老師提到,人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差別,在於人類具有「語言天賦」。而說話(speech)僅僅是語言天賦的一部分──說話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文字的運用因涉及抽象思考概念,所以並非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科學的發展構築於文字系統之上,若沒有文字系統的發明與協助,人類便無法從事複雜的思考。例如歐幾里德的《幾何》,正是由文字構築出一套有邏輯的系統,由最簡單的數項公設,推導出各樣的定理。
工作坊最後,老師提醒同學,書面語與口語並不相同,所以盡可能避免背講稿。書面語受限於客觀條件,必須精簡而優美,再加上社會、文化等條件,使得書面語相較口語又更加迥異。因此,以講稿準備的口頭報告,往往讓表演不自然,因此挑選適當的文字,精準傳達講者的意旨,就必須仰賴事前的充分準備,還有發揮同學的「語言天賦」,好好提升文字和語彙的掌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