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 北區初賽工作坊側寫(一)】廖英凱老師分享『那些跟做研究沒關係的科學事』

講題:那些跟做研究沒關係的科學事
講者:《泛科學》專欄作家  廖英凱老師

_MG_2846

在收受資訊時,資料來源的真實性十分重要,若不善加留心,可能促使錯誤資訊在社會上流通。北區的第一場工作坊,邀請到泛科學(PanSci)專欄作家廖英凱老師。

_MG_2905

廖老師首先以邀請參賽者分享為何參加競賽為開場──「希望能學到科普表達的方式」、「可以寫出讓人想看完的科普文章」──大家各懷不同的目標,亦簡單分享了小組選書及其內容。

_MG_2880

什麼是科學?不只是理論、研究,科學存在於生活之中。對普羅大眾而言,對科學的認識常是一則消息、一篇新聞,就科學資訊的證據力而言,僅是「專家意見」(甚至是否為專家亦可能有爭議)。政治人物、商人、主流媒體等,掌握龐大話語權,產出關於科學的論述,卻經常顯露出無知或缺乏合理驗證。

_MG_2901

老師以能源議題為例,社群網路中常有一些分享資訊引起恐慌,如「福島核災輻射導致生物突變」、「輻射導致胎兒畸形」,但其實只要簡單的google搜尋便能檢驗其真偽。

在臺灣,接受高等教育者比例並不少。因此,在傳播科學資訊的過程中,除了考慮閱聽人需求給予適合的角度去釋疑,更重要的是,做為擁有科學知識的科學人,應負起驗證與實事求是的社會責任。

_MG_2898

在演講的後段,老師以理想氣體能量分布與現實中的貧富差距曲線、「別讓圖形不開心」的數學模擬與美國城市人種分布與偏見的呼應關係,展現了科學理論與現實社會的結合。最後,老師以比爾‧蓋茲的一段話:「改變世界的阻礙,並非人類的冷漠,而是世界實在太複雜」作結,鼓勵同學多思考,發現這世界的許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