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 南區初賽工作坊側寫(一)】邱育慈老師分享『寫科普文章的技巧』

講題:寫科普文章的技巧
講者:美國 Bloomberg BNA 駐台北特派員
暨美國 IEEE Spectrum 雜誌特派記者 邱育慈 老師

S__10838024

一如眾多參賽同學對於自然科學的熱情,求學時秉持著相同動機就讀物理系畢業後赴美讀新聞研究所,現今從事英語新聞及科學報導的邱育慈老師,在南區工作坊中,特別針對競賽第一階段的「導讀徵文」,分享自己的獨到見解。

IMG_6616

如同商品銷售員向消費者推銷商品,必須根據不同的消費族群採取不同的策略推銷,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導讀文」的目的正是介紹、引介讀者去閱讀那本書。因此,最好根據讀者的背景、閱讀偏好選擇用字的難易度。針對一般大眾的科普文章,如需使用數據,宜利用生活化的例子類比,例如,可以把颱風後河川土石疏濬的體積換算成幾棟台北101大樓的土砂。

上午場QA

一篇好的導讀文,開場段落極為關鍵,除了點出書名之外,更要搭配個人行文風格,構築出引人入勝的文章第一印象,激起讀者的興趣。內容則要掌握重點,作者需先理解原書,以正確性為第一原則,為讀者去蕪存菁,精簡但不失真地保留精華。此外,邱老師建議大家,不妨站在更宏觀、全面的視角,參考保留了更多資訊的原文書名,也可以結合原書作者的其他作品,探究那本書的歷史脈絡及背景。若加入自己的經驗感受或見解,既可增加文章的說服力,亦可加深內容的深度和廣度。至於文章的收尾,除了首尾呼應法之外,邱老師推薦以可期待的未來展望作結,拉長文章的餘韻,也提供讀者繼續深入研究的方向。

IMG_6773

在Q&A時間,邱老師建議:無論是在導讀文或是短講,都應避免方程式和繁縟的計算過程,因為數學工具雖然嚴謹,卻不利於口語表達。她說:「導讀文不是學術報告,親和力才能拉近與讀者的距離。」捨棄偏離文章主軸的支微末節或過度複雜的細節,才能在有限的篇幅或時間限制下,充分傳遞文章的主軸和對科學滿滿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