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承霖|大同高中
拯救暖化危機,從你我做起:讀《氣候緊急時代來了》
「我們地球現在到底變得怎麼樣了?」就在 2022 暑假開學後不到一個禮拜,九月四號上午北加州爆發兩場野火,至少有 123座建築受到了火焰的影響、50 座被毀的建築; 2020 年加州的森林大火面積已經高過 1950 年六倍以上,種種的噩耗,始作傭者其實都是我們熟知的「全球暖化」。
打開手機、報章雜誌,最先跳出的不是獨家報導,就是明星們的八卦新聞。自 1988 年科學家漢森在美國國會把全球暖化公諸於世,再到 2007 年揭發政府與同行的各項數據,至今 34 年的時間,人們對於這項議題漸漸感到疲乏。全球暖化是一步一腳印形成的,而不是像近年新冠肺炎散播般短時間內造成人民的恐慌。即便全球暖化最後帶來的悲劇可能是我們這一代感受不到的,難道我們就選擇慢慢忽視嗎?
全球暖化無處不在,那我們該如何正視呢?或許本書可以給你新的啟發。
隨著科技的發展,全球暖化的問題每況愈下,科技真的能夠趕得上全球暖化的速度嗎?「許多矽谷人不擔心失控的氣候變遷,反倒擔心失控的人工智慧」,這句話套用在現今的社會再適合不過,人們現在不斷開發新的技術,但許多資源和心力卻沒有對地球有實質的幫助。2017 年 10 月,索菲亞成為沙烏地阿拉伯公民,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獲得國籍的機器人,這點是人工智慧裡的一大進步。但同年的葡萄牙,在 6 月及 10 月發生森林大火,一共造成 111 人死亡、295 人受傷, 使得葡萄牙內政部長因此引咎下臺。當人們在網路上搜尋資料時也會發現兩者的相關資料與報導呈現鮮明的對比,那究竟是科技重要呢?還是愛護地球為先?其中就存在著風險及疑慮。
從 1992 年到 2015 年,地球上的陸塊已有 22%被人類改得面目全非。人類來到這個世界後,不斷摧殘地球,真正的「自然」已不復存在,「人類世」一詞隨之浮現,象徵著環境告急、混亂動的社會,而身處其中的人們該如何生存? 照此種情勢走下去,人類未來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將取決於全球暖化這項條件,而無法僅依靠科技的力量讓生活無限延伸,全球氣溫不斷上漲甚至會造成饑荒與大規模死亡。但就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聯合國大會認為部分破壞已無法挽回,氣候科學觀測站也傳來壞消息時,仍說「只要肯去改變,我們就有希望」。思考全球暖化時不該是以是否還有希望的心態,而是懷抱著再不做就太遲的態度面對,對未來始終充滿理想,才有活下去的動力,這便是作者要傳遞給讀者的訊息。
最後,本書並不只是羅列各項事件、談論科學家們和作者的看法,更具意義的是一種發聲。作者本身是現任《紐約》雜誌副總編輯,而非環保組織的一員或是科學家,但卻站在讀者的角度,蒐集各個事件並與各方科學家進行探討,甚至創立「2038 播客」節目和出版書籍來敲響警鐘。文章中作者把缺水危機歸咎到政治問題,草率的都市開發使充足的資源逐漸匱乏,但真的是這樣嗎?大部分國家的代表是由人民決定出來的,既然我們賦予政府權責,那麼問題的因果又該由誰來承擔?措施做不好就該肆無忌憚的批評,自己卻置身事外嗎?
到這裡,作者的理念其實已經實現了。
全球暖化議題是要多元的去探討每個面向,採納多元的意見。盲目地接受政府與科學家的數據與看法及公眾人物的譁眾取寵,比起全球暖化更為可怕。作者也在結尾呼籲讀者不要懷疑自己的獨特性,要自主的思考,因為此書不是全球暖化的十誡,也不是解決所有環境問題的藥方,更像是「全球暖化」的導讀,讓讀者有獨立的思考空間來判斷這項議題,而非人云亦云。
荀子曾說:「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防止全球暖化刻不容緩,人們不能再掩耳盜鈴,若在地球的反噬前仍然不作為,所有的人都將大劫難逃。是時候該讓大自然、地球反璞歸真,因為「我們是第一個看到氣候惡化的一代,也是最後一個有機會補救的一代」。
你,準備開始改變、一起挽救全球暖化危機了嗎?
書名:氣候緊急時代來了:從經濟海嘯到瘟疫爆發, 認清12大氣候風險與新生存模式
作者: 大衛‧華勒斯—威爾斯(David Wallace-Wells)
譯者:張靖之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年: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