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科普書籍導讀文競賽」佳作導讀文(方浩宇)

撰文:方浩宇|嘉義高中

我們與雞的距離:讀《雞冠天下》

「雞」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動物,牠不只提供我們肉和蛋以供食用,還能作為農家的天然鬧鐘。如果把這些雞平均分配,那麼全球的人口平均每人可以分到三隻。那麼,雞的功能有什麼呢?雞又是如何從野生動物進入人類的生活圈,並造就現在無可取代的地位呢?

 

《雞冠天下》這本書介紹了雞的演化傳播史,以及人類與雞的關係。根據研究顯示,雞最早是由生活在東南亞及南亞叢林中的「紅原雞」馴化而來,牠跟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向歐洲傳播,但在中古時期地位卻是比較低下的。然而在19 世紀英國發生的饑荒使得雞成為眾所矚目的對象——因為雞只要少量飼料就可以提供大量的肉及蛋。美洲的雞主要是在大航海時期傳至該地區,早期雞只是南方黑人的肉類來源,到了現代,美國已發展成了世界上數一數二大的工業化養雞地區,生產著世界各地所需的雞肉和雞蛋,徹底改變了傳統認為養雞是農忙之餘的副業的經濟規模。

 

雞的品種與基因種類非常多樣,舉例來說,白來亨雞很會產蛋,康沃爾雞則肉非常豐腴。有趣的是,雞的基因似乎是跟著人類的需求而變化的,例如肉雞、蛋雞及鬥雞等,顯現出人與雞的關係密切。

 

然而,在〈原雞群島〉一章中,也提到了雞的養殖所帶來的問題。目前我們在超市買到的雞肉多數是經過現代化大規模養殖所生產的,這些雞一般無法被人性化的飼養,終其一生都活在狹小的籠子裡,並被施打了生長激素及抗生素,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產生許多問題。因此,在世界各地有許多人正在為雞的未來而努力,以作者為例,他走訪了雞隻權利人士的保育所,走訪了法國的獨立養殖戶,讓我們看到了不同於企業養雞的情景——更人道、友善的飼養方式。

 

雞除了做為食物之外,還有許多額外的用途。舉例來說,許多文化都有獻祭雞的傳統,有部分國家則將鬥雞視為合法的娛樂產業。此外,雞蛋對於生物研究也有許多幫助,例如目前許多疫苗都是藉由雞蛋進行培養的,而雞蛋的構造就像一個小型生物體,可以用來觀察生物系統的運作,且價格又不像其他生物一樣昂貴,使得許多生物實驗或培養都會以雞蛋來進行。

 

講些更生活化的例子,你可能會好奇:「雞」到底為什麼會跟「男性」扯上關係?本書也回答了這個問題。在古代,由於雞會在早晨鳴叫,所以被許多宗教視為光明的象徵。然而到了中古世紀,某些邪教會使用雞作為儀式的一部 份,於是雞開始跟邪教產生關聯,使得牠被冠上許多污名,才產生了這些負面的意涵。

 

回到台灣,雞在台灣社會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傳統務農社會,家家戶戶多少都會養殖雞隻,既不用花太多心力去照顧,還能產肉及蛋,以養雞為副業的農民自然不在少數。而現代社會中比較常見的則是像美國的養殖方式, 大規模的供應我們的需求,也有少數利用傳統的養殖方法——放山雞,如果作者有機會來到台灣,也許台灣獨具特色的養雞文化也能成為一頁新篇章。

 

總的來說,本書廣泛的將雞的一切知識有系統的介紹給讀者,是市面上少數如此完整的書籍。作者舉了許多歷史資料及權威人士言論佐證,並實際走訪了各研究機構及養殖戶,以歷史、文化、科學等不同層次說明雞的重要性,使得文章更具有說服力,也使篇章架構更加完整。

 

原本「雞」對我們來說也許只是餐桌上的一道菜,但透過作者詳細的介 紹,使我對雞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作者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切入人與雞的關聯,確立了作者的論點,並以親身經歷進行論證,用科學的方法詳實闡述其論點,使本書更具有研究價值,而從字裡行間也能看出作者對於雞的熱情,使人們對雞能有不同的看法。本書充滿專業性質又不失風趣,如此專業、豐富、充滿趣味的內容,讓讀者能夠身歷其境,跟著作者一同遨遊在雞的世界中。

 

作品評語
除了詳細描述書籍內容和評論外,也有加入自己在臺灣所觀察到的現象,加入自己的觀點希望能提供給撰寫本書的作者參考,十分有趣。

 

書名:雞冠天下:一部自然史,雞如何壯闊世界,和人類共創文明
作者:安德魯・勞勒(Andrew Lawler)
譯者:吳建龍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年: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