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沙凡恩|新竹高工
雞的歷史就是人類的歷史:讀《雞冠天下》
如果這世界少了雞胸肉,沒有了雞蛋,到了肯德基買不到炸雞、到了便利 商店買不到茶葉蛋,絕對是一件引起暴動的大事。2012 年的墨西哥,由於大量的雞隻因病被撲殺而產生「蛋蛋危機」,示威群眾走上街頭抗議雞蛋價格飆漲, 同年,埃及因為雞肉價格高昂而助長了埃及革命。雞是全世界數量最多的動物, 牠們不只是滿足我們肚子的農場動物而已,在人類的飲食、宗教、文化、歷史、 考古、娛樂、甚至是疫苗的製程都完美的搭配著人類的社會,所以,經濟學家 亨利・喬治就曾經說「紋腹鷹增加,雞就變少,可是人越多,雞卻跟著變多」, 這是多麼有趣的觀察。本書作者原只是想報導四千年前印度商人靠著季風航行 的故事,卻意外發現家雞的歷史而寫成了一本書,作者屏除科學論文的寫作方 式,取而代之的是以田野調查穿插研究文獻的輕鬆方式,娓娓道出雞的歷史就是人類的歷史。
一隻華美的鳥漫步在空地,陽光穿透樹林灑在鳥的羽毛上反射出紅、綠、 紫色金屬光澤,作者利用這種視覺摹寫的方式,首先描述 1911 年生物學家威廉・畢比在緬甸北方尋找紅原雞旅程中的所見所聞,說明樸朔迷離的家雞史以及其被馴養的過程。為了多方驗證家雞的起源,本書也列出其他學者認為灰原雞、綠原雞、斯里蘭卡原雞在 DNA 定序上的表現也與現代的家雞十分相似,不管相信家雞祖先為單一起源、多起源或是混種學說。原始叢林裡的雞其求生本 能在現代的家雞中還是存在的,雞的兩個眼球能分開看東西,一隻眼睛盯著食 物,同時另一隻眼睛則留意著遠方獵食者是否有威脅。但也由於生長在叢林的 天性,家雞的祖先天生就是敏感而易受驚嚇的,因此,很多學者都推論,家雞 能被馴養的原因來自於隨機的基因改變以及近代品種改造的結果。
本書用大篇幅描述了現代的考古學家藉由挖掘雞的遺骨了解遠古人類的飲食、社會組織、宗教文化以及環境狀態。在古代的巴比倫,雞是神聖的象徵或是神祉的奴僕;古羅馬時期認為雞鳴之時,可保災禍遠離眾生;波斯人和印度教徒一樣敬重公雞,因此他們都禁食雞肉;在中國道士會殺雞獻拜來致賀新廟落成,或是替皇室驅邪,由此可見,雞不僅是農地裡的家禽,在古代社會裡更是帖靈丹妙藥。由於雞與人類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因此,英文裡有很多字詞與雞相關,如 cocky、chicken out、walk on eggshells,在中文裡則有雞犬升天、鶴立雞群等成語,由這些用語可看出雞映照在人類生活的變化多端。
談到動物的記憶與智商,一般人往往想到狗、鸚鵡或是海豚,很少人知 道,其實雞也有很好的記憶力與物體恆常的概念,本書作者特別列出科學家對許多家雞進行的實驗結果,發現剛出生的小雞竟然能夠追蹤出現之後繼而藏在不同檔板後方的小塑膠球,甚至還懂得加法,並且會選擇藏比較多物體的檔板,這種加法的概念在人類的世界是直到四歲才比較成熟的。進一步研讀了 2014 年 5 月份的科學人雜誌中摘錄了史密斯等科學家的研究,發現了雞其實相當的陰險狡詐,會判斷周遭的情勢去決定發出的叫聲來陷害競爭者或是保護自己的女伴,可見雞的智力不輸某些靈長類,會用複雜的訊息傳達意圖,這些研究更是顛覆了我們對雞的智力的想像。
本書的作者總共參考了 877 篇文獻,用有趣的方式傳達了很多雞的冷知識,以生物學、宗教、文化、娛樂等面向描述雞在人類探勘、擴張、娛樂以及信仰上的印記,作者最後更以地球公民的身份倡導了很多企業社會責任與人類需要反思的觀念,如雞的人道飼養、動物權、溫室氣體的排放以及原生雞基因消失等議題來呼籲人類的重視。這是一本有趣又不失深的雞的百科全書,文中描述的不是單純的生物學,而是雞與人類共同創造的歷史,值得讀者跟著作者的腳步深入叢林細細品味。
作品評語
文字清晰、內容言之有物,加上妥善使用文獻,增加導讀文的豐富度。
書名:雞冠天下:一部自然史,雞如何壯闊世界,和人類共創文明
作者:安德魯・勞勒(Andrew Lawler)
譯者:吳建龍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年: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