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桑婉寧|延平高中
微小基因背後的巨大秘密:讀《破解基因碼的人》
杭汀頓舞蹈症,患者從一開始肌肉不自主抽動,漸漸智力喪失,無法行動、說話、進食,最終腦細胞壞死而死亡。鐮刀型貧血症,本是負責傳送氧氣到全身的重要功臣——紅血球,因為變形成鐮刀狀反叛成了健康殺手。患者可能早夭,儘 管活過成年,一輩子仍要活在身體各處因缺氧而造成的劇烈疼痛中。除了上述兩個例子外,還有許多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致病原因皆是「看似」不可抗逆的基因遺傳。然而,就在一項既方便又簡單的基因編輯工具 CPISPR 被發明之後,人類對付這些遺傳性疾病似乎不再是不可能的任務。
將 CPISPR 作為基因編輯工具的過程,夾雜著科學界的競爭、合作與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本書作者華特.艾薩克森,以《賈伯斯傳》、《達文西傳》等多本人物傳記聞名。「我的這趟旅程,起源於生物科技會是下一個偉大的科學革命思考」他在後記寫到,這個動機使他執筆寫下這本以主角珍妮佛.道納為主軸的故事,帶領讀者踏上這段基因的奇幻之旅……
故事的開端——好奇心的驅動
珍妮佛‧道納是將 CRISPR 與基因編輯工程兩者連接起來的重要橋梁之一。促使他走上科學這條路的重要因素有兩個:真誠熱切的好奇心和她的父親。從童年在野外發掘大自然的美,加上父親對她在科學熱情上的啟蒙,小道納心中便種下了對科學好奇心的種子。這顆種子強烈地讓她想為自己對自然的種種疑惑找出解答,因此最終決定踏上了科學之路。
靠著自身天賦和努力,道納一步步前進。儘管過程中與到瓶頸與他人懷疑的眼光,但在自身對科學的熱愛和爸爸的支持下,她慢慢從困境中走了出來。「我會證明給你看,如果我想走科學這條路,我就會做到。」她在內心發誓。
而她確實做到了,不但成為柏克萊的教授,擁有自己的實驗室,更在 2020 年與合作人埃瑪紐埃爾.夏彭蒂因對 CRISPR 作為基因編輯剪刀的有著巨大貢獻, 成了諾貝爾化學化學獎得主。「這些基因剪刀將生命科學帶盡了一新的紀元。」瑞典皇家科學院秘書長在公布得主時宣稱。
成功背後的秘密與拉扯——合作競爭與科技道德
CRISPR 的成功,絕對不只道納一個人的功勞。事實上,CPISPR 一詞早就被提出,在後續許多科學家的合作與研究,為這項科學革命性的技術拼上了一塊塊不可或缺的的拼圖。然而除了合作之外,競爭也是推動 CPISPR 前進的重要動力之一。合作是我們對科學普遍的認知與想法,但聽到競爭專利、獎項、名聲時,許多人腦中卻會不自覺把其與自私畫上等號。然而競爭帶動發現,引用道納所說的競爭是「給引擎增加動力的火焰」。CPISPR 的發現與應用完整呈現了科學界的合作與競爭。本書第三篇很大篇幅在講述在柏克萊道納與在布洛德研究所的張鋒之間的競爭是如何帶動 CRISPR 突破性的發現。
CRISPR 的基因編輯技術面對的除了科學家之間的愛恨情仇外,更難的關卡是在面對科技道德與倫理方面。當 CRISPR 運用在治療遺傳性疾病聽起來是個很美好的工具。不過,實際上會像理想中的那麼美好嗎?當這項操作簡單的工具被拿來濫用時,會不會造成人類遺傳上永久性的傷害?當我們拿來編輯人類的智商、身高、膚色等基因時,會不會加劇社會的不公平、縮減基因遺傳的多變性?這些都是道納十分憂慮的,如何在道德與基因編輯下取得平衡也成了科學界熱烈討論的話題。
智者之姿——客觀的判斷力
本書是以道納的角度出發,因此書中主線多少都會帶著道納的立場,尤其講到後面的專利權之爭時,道納的競爭對手張鋒看起來有點像小說中的反派。然而在科學的世界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若讀者自動帶入立場而否定了其他科學家的貢獻,那便不是探究科學該有的精神。因此冷靜的判斷與取捨是讀這本書時應該具有的能力。
想了解道納在科學路上面對的挑戰與心路歷程?想知道更多 CRISPR 背後高潮迭起的故事?想體會科學家家們彭湃的熱情?趕快翻開這本破解基因碼的人, 跟著作者的線索,抽絲剝繭、一探究竟吧!
作品評語
結構完整,論據清晰,條理分明。
書名:破解基因碼的人:諾貝爾獎得主珍妮佛.道納、基因編輯,以及人類的未來
作者: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
譯者:麥慧芬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年: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