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 南區說明會演講側寫】石明豐教授分享『「光子」的歷史』

演講側寫
講題:「光子」的歷史
講者: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石明豐教授
側寫者:張晏恂

WP_20150517_036

「科學發現的進程,初期人們都未發覺現象背後的問題。」石老師開場的這句話,為今天的演講下了最簡明的註腳。例如光速早期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是無限的,但天文學的觀察卻發現光速可能有其極限。「這時候它就從”不是個問題”,變成了”一個問題”,然後開始研究,最後找出答案,科學的脈絡一向如此。」石老師如此強調,接著便帶我們一起回到過去,探究「光子」的歷史。

Photo from Wikipedai
Photo from Wikipedia

古代的鐵匠早已知曉鐵在高溫時會燒紅,顯現出光亮度和溫度有某種關係,但沒人有知道不同金屬在相同溫度下,是否會呈現出不同的亮度和色澤。1859年,克希何夫(Kirchhoff)提出了黑體理論,試圖排除物體本身顏色的變因來探討這一個問題,同時樹立了影響半世紀光研究的克希何夫挑戰(Kirchhoff’s challenge)。

19世紀後半葉,人們雖然已經有光的波動性的概念,卻沒有人知道光波是否能產生壓力─「光壓」。斯特凡(Stefan)與波茲曼(Boltzmann)從理想氣體假設中得到靈感,推演出理想黑體中光波壓力強度與溫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威廉‧維恩 (Wilhelm Wien) 也透過類似的推演驗證了波長與溫度成反比。在這些發現的基礎上,科學家們在19世紀末成功的測量並繪出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連續光譜圖表。

photo from  https://chriscolose.wordpress.com/2010/02/18/greenhouse-effect-revisited/
photo from https://chriscolose.wordpress.com/2010/02/18/greenhouse-effect-revisited/

光是一種電磁波的概念,則是晚了光的波動性半世紀才產生的,而這時候科學家才思考到光頻率與攜帶能量之間的關連性。瑞利男爵(Lord Rayleigh, 提出可解釋藍天的瑞利散射)在這個命題上率先突破,推導出頻率與能量成正比,但卻發現在短波長的區間,振動形式與能量多於馬克士威的理論預期。這樣的結果,成了克希何夫挑戰終結的最後一哩路。直到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提出了能階和普朗克常數的概念,才終於完備了黑體幅射理論。

Original caption: 12/8/1919-Germany- Photo shows Prof. Max (Karl Ernst Ludwig, 1858-1947) Planck of the Univ. of Berlin who has been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his noted physics researches.  The professor is known all over the world and many of his works are standard and used in American and British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December 8, 1919 Germany
馬克思‧普朗克 photo from http://www.eeweb.ir/archives/659

到了20世紀初期,赫茲和雷納德(Hertz & Lenard) 發現了光電效應,但此現象卻和當時對光的波長、頻率和能量的了解有所衝突,凸顯了理論的不完備。這些問題直到了1905年,由愛因斯坦引入普朗克猜想,提出光量子的概念才得以完整的解釋,而也因此正式確立了光的粒子性質,開啟了另一扇光研究的大門。

CIMG5517

同一時期,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印度物理學家波色(Bose),意外在一次機率計算錯誤中,推導出普朗克的輻射定律,但波色當時並沒有深入的去解釋這個結果,只是發覺到電磁波能量在不同的波形中所攜帶的能量是無法區分的。在遭到拒絕刊登研究成果後,波色求助於愛因斯坦,這引發了愛因斯坦去解析原子是否也有相似的模式。將波色的統計方式導入理想氣體方程式,愛因斯坦發現不論是光量子或理想氣體,都符合波色的統計方式,同時也進一步的論證了光量子本身符合熱力學的基本假設。

WP_20150517_042

前前後後半個多世紀的光子歷史,到此也即將告一段落,而在演講的最後一階段,石老師也和我們分享光的一個有趣性質:「光子的卜杯」(Hong-Ou-Mandel effect),由於光疏與光密材質所造成的光相位差,以及光的粒子與波動的雙重性產生的相消性干涉,雙光子一起反射和折射的機率為零,也就是「光子卜不出發生機率應有1/2的聖杯」,實在是相當有趣的現象。

人們從完全不了解光的來源,到晚近的克西荷夫、普朗克等人建構黑體輻射理論,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的概念來解構、描述光的各種現象,「但人們還是不曉得光的本質就竟是什麼,這還是科學家在傷腦筋的問題」石老師感嘆的說到,不過從光研究的歷史可以看出,科學進程的脈絡就是不斷發掘問題並一點一點的去了解,然後就這麼輪迴著。「也許,那只是我們還沒有提出一個合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