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中區初賽工作坊——透過多樣化表達 拼湊出不同火花

講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 陳育霖助理教授

撰稿|小新

 

有效的表達方法

在這次工作坊中陳老師將重點放在表達上,並強調表達必須是一個雙向、必須是一個溝通的過程,在課程一開始陳老師表示「表達」在不同的背景底下,會有不同的作法,並馬上舉出在英國舉辦Six word stories 比賽為例,比賽規則是以六個字說完整的一個故事,陳老師舉出「Sorry soldier, shoes sold in pairs.」為例,中文意思為「抱歉士兵,鞋子是成雙賣的。」並詢問現場的同學,看完這句話後有什麼感受。

有同學表示感覺是令人悲傷的故事,聽完同學的想法後陳老師也說明:「以英文來講我只講了六個字,可是我把故事都講完整了,而且你們可以自己想像這個故事有多悲慘或這個故事有多感人,所以你可以發現真正有效的表達其中之一是,我留了一大堆空白的部分,讓觀眾自行腦補。」

然而觀眾腦補有什麼好處?陳老師表示:「你在台上講得天花亂墜時,但觀眾沒有自行腦補沒有自己想,就表示觀眾根本沒有在聽你在講什麼,因此你可以留一點梗讓觀眾去想,那就是一種高明的手法。」這個手法就如同『知識是靠學習者自行建構得到,不是外在灌輸。』尚.皮亞傑的這句話。

除了腦補法外也有其他不同的表達方法,陳老師也馬上用「我今天要跟所有的人講宇宙到底有多大」來示範,從數量方面來看陳老師解釋:「運用國中地科課本的知識,一個銀河系大概有兩千億顆跟太陽一模一樣的恆星,而整個宇宙大概是五百億顆跟銀河系一模一樣的東西,所以宇宙有多大從數量方面來講,就是兩千億乘上五百億,一個無法說出來的龐大數字。」

接著陳老師也從空間分布方面來說明:「從銀河來看,銀河的從一頭到另外一頭大概有十萬光年左右,用更簡單的方式說,如果你有個朋友,就住在銀河系的另一邊,你住在銀河系的這一頭,你打電話給他,電話是用電磁波傳遞訊號,所以你打電話給它講了喂一聲之後,那個訊號必須走了足足十萬年之後才能到對方的耳裡,這樣大概可以想像銀河有多大,然而宇宙卻有五百億個銀河左右,這樣更能讓觀眾具體理解宇宙到底有多大,產生共鳴。」

除了以上例子外,陳老師也用了多拉A夢的放大燈來引導出伽利略的平方立方律,來說明多拉A夢的放大燈如果在現實世界的可能性,這些例子同時都說明了:「想表達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見得要平鋪直敘的直接講出來,必須要讓觀眾有共鳴,必須讓觀眾多多思考,讓大家運用腦袋來進入我們的情境,才是另外一個有用的方法。」

 

科學需要驗證 老師親自示範

陳老師也有提出科學需要有證據,必須要驗證,必須要說服別人,同時陳老師以印象派點描畫,和自己拍手拍出前半段的節奏,與學生自動拍出後半段的節奏,說明可以用模糊的方式布局,不用把所有故事講完,只要自己速度與觀眾的頻律對了,就可以讓故事更完美,還可以確認觀眾有沒有跟上。

在課堂中,陳老師更用自己帶來的水管和長號現場進行精彩的實驗,在水管的一頭放於碎紙堆前,另一頭用力旋轉甩動,最後碎紙從甩動水管的那頭飛出來,證明出管子內有空氣流動,證明聲音是因為空氣流動發出,這樣的現場實驗,也展現出另一種驗證的表達。

 

幫助表演 視覺聽覺不可少

陳老師也補充說明,簡報方面用色也需要注意,不同顏色會產生不同的膨脹效果,會讓視覺產生影響,同時說明文字襯線體(serif)是有粗細的差別,無襯線體(san serif)則是沒有差別,需要自行斟酌使用,再來是在表達科學時用圖是非常重要的,用一張圖可以說完整的故事,同時表達時要呈現出所有資訊,另外在沒有畫面只有聲音與肢體動作時,音高、節奏非常重要。

在做表演時需要注意非語言傳播,分為需要文化背景和不需要文化背景,如紅綠燈、看懂指揮就是需要有文化背景,看到人在懸崖邊都會感到危險,就是不需要文化背景,需要確認觀眾的文化背景來佈局安排。

同時表達時要懂得避重就輕,必須要尋找自己的強項,表現出自己最大的優點,記得自己的經驗最容易表現講得最情楚,也容易說服別人產生共鳴,最後陳老師提醒:「在科學的過程內最重要的四個字取得證據,取得證據大致上可以分成這些程序,觀察、實驗和建模,但最重要的是你必須要知道,你要用什麼方法向別人論證。」

 

 後記

最後陳老師請學生們上台嘗試,親身體驗熟悉在舞台上的感覺,在練習的過程中,大家都保持著活潑輕鬆的氣氛介紹小組隊名和趣事,感覺每組都在保留實力,但同時又可感受到大家的自信與野心,令人期待初賽激盪出的精彩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