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趙揚光
今年青年尬科學的最後一場說明會,在南區初賽預計辦理地點─高雄師大附中舉行,連日來的全台大雨,絲毫不影響學生和師長們來聆聽張海潮老師的演說,一睹張老師魅力無邊的風采!
臺大數學系退休的張海潮老師,本身就是個很會以數學為基礎來訴說生活小故事的大師,就如老師所寫的《說數》一書,其中許多篇章讓人能充分心領神會。這次的競賽要先閱讀數學小說,張老師在說明會上便由《天地明察》這本書做個延伸,告訴大家窗外厚重烏雲之上的無際天空,仍跟數學大有關係。
月球與我們所在的地球密不可分,中國傳統上常用的農曆即是以月亮繞地球一周的週期以及月相的盈虧來制定。神話傳說裡的月球與我們的距離,有的形容近、有的形容遠,古代理性的科學家們是怎麼計算出月球離地球有多遠的呢?張老師不斷透過歷史演變、公式計算與操作,傳達給同學們知曉實際的月地距離。「古代人用了種種的辦法要瞭解這兩者之間的距離!」張老師強調,那是一種鍥而不捨的、求真求實的科學與數學精神。
張海潮老師在演講末段則提到,人生的目標其實就是追求真、善、美,古希臘的哲學家已是如此追求,直到今日的人們也是。然而,張老師以國內曾出版的五本科學經典著作─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伽利略的《兩個世界的對話》、克卜勒的《宇宙的核心》、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以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入門》為例說明,這些著作無一不是如同人們所尋找的目標一般講究真善美,但銷量卻奇慘無比!旨在追尋真善美的科學,似乎仍使人覺得難以咀嚼。
數學,也是那樣地令大部分人害怕。演講後的問答時間,張老師面對在場同學提出的問題,進一步反問大家:「為什麼要學數學?」學數學不要只是為了考試,那只會使人在壓力下討厭數學。今年青年尬科學的主題「看見數學」,也沒有規定參賽同學要看見哪些數學,而是找出自己所發現、體悟到的數學,有很大的彈性在其中,沒有標準答案。如此憑著自己培養起來的興趣去努力追求數學真理,講述出來的東西才能感動自己,也感動別人。
張老師以人類追尋月球與地球間距離的歷史軌跡做為楔子,實則潛移默化地提醒大家面對科學、準備科普競賽時,需要有著致力求真與不斷發現的科學素養,寓意深遠,相信說明會上的學生、老師們都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