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趙揚光
「你喜歡數學嗎?」
接連擔任彰化女中校園說明會、中區說明會主講者的勤益科大劉柏宏老師,十足的數學背景出身,兩場說明會的開場都這麼問台下滿座的同學們。在彰化女中會場上的一位同學很明快地回答:「我喜歡數學,但數學不喜歡我們!」好似說明了現今數學教育的窘境。
劉老師引述了青年尬科學競賽誕生的部分原因,做進一步說明:「根據PISA評比,台灣的數學教育程度曾被評為世界第一,但深入調查學生對數學的喜好度,卻遠低於世界平均。」數學之於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是否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與分歧?其實跟我們一樣,數學家也是人,我們是否曾經想過他們是怎麼讓數學走進自己的生命裡呢?或許就像劉柏宏老師一樣,當數學融入自我,就可以把關於數學的事講得很有趣!
兩場說明會當中,劉老師講述了不少數學家生命中的數學故事,無論是真實的數學家,或是虛構的數學家與故事情節。例如今年青年尬科學的指定閱讀小說《博士熱愛的算式》,裡頭的數學博士就算因病而只有80分鐘的記憶,卻還是記得生活當中「俯拾皆是」的數學概念;同時更靠著數學界公認最美麗的公式─「歐拉恆等式」,來驗證人與人之間愛的永恆。
曾紅極一時的好萊塢勵志電影《美麗境界》中,主角John Nash雖患有思覺失調症,仍然研究出「賽局理論」,使得他的生命中多了這一抹美麗的成就。而在「費馬最後定理」趨使下,窮畢生之力嘗試證明它的Andrew Wiles,飽經成名與失敗的煎熬,最終解開了費馬最後的問題。劉老師一個個例子深入淺出的說明,像扮演著關鍵角色,無非是為了喚醒數學與台下同學們生命的關係。
劉柏宏老師強調:「沒有對數學的愛與執著,就不會有那些數學家精彩的故事!」如果想要說一個好的數學故事,不妨讓數學再走近自己的生命一些,用心去體會生命中每個與數學有關的事物。
「你喜歡數學嗎?數學在你的生命中扮演甚麼角色?」演講的最後,劉老師又這麼問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