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林宣瑋、簡璟
鑑識科學相對於其他科學而言,是一門起步較晚的學科。一直到人類有辦法辨認指紋、毛髮、血跡等生物遺留物之後,鑑識科學才真正完成。北一女中「孝數」以「鑑識科學的誤差」為題,闡述不起眼的小處,或許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她們從指紋辨識談起,介紹臺、美指紋辨識制度的差異,並指出美國全權仰賴專家判斷的方式,仍存有誤判的風險。她們強調「證據不會說謊,但它也不會說話」而在鑑識項目中,往往是由極微小的事物著手,企圖釐清真相,若是判斷失準,可能就會造成影集中冤獄的悲劇。
「孝數」更以波斯灣戰爭中,美軍愛國者飛彈攔截失敗之憾事,說明何以失之毫釐,卻導致難以挽回的後果。當年,愛國者飛彈的計算系統在轉化為二進位模式時,因為電腦存取位數不足,產生9.5×10-8的細微誤差。然而當系統運作了100小時之後,該誤差被放大成0.034秒,換算成距離約是57.3公尺的差距,因而無法順利擊落敵軍飛彈,造成被襲基地百來人傷亡。
後提問隊伍「030」針對臺灣現行的指紋辨識制度提出質疑,請教對手是否接受12處相符即為同一枚指紋。「孝數」回應,根據刑事檢查局資料,當一地區的人口數達到1020以上,才可能出現有12處吻合的不同指紋,因此目前的指紋辨識制度確實有一定的可信度。
評審鄭國威總編好奇隊員們經此短講,是否產生想成為鑑識科學家的念頭?隊員黃詩媛、廖沛妍表示她們確實有從中得到啟發,希望往這個方向努力;另外,她們也補充美國指紋鑑識值得效法之處,並指出影集對鑑識人員多少有所誇大或美化,未來仍要親自摸索、自我檢視才能確定人生志向。
從競賽以來,「孝數」不論面對多強大的隊伍,都以從容的態度應對。以平穩的聲調、堅強的表情,一路過關斬將,獲得2017年青年尬科學的冠軍。這也可見她們的耐心、細心,的確很適合來從事精細、嚴謹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