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 / 大愛電視台「地球證詞」節目主持人 何佩玲老師
撰稿 / 蘇柏元、劉禹辰
什麼是短講?
「短講是短一點的演講? 」、「短講與心得之別?」、「短講跟報告有什麼不同?」以及「短講跟上課的差別又是什麼?」何佩玲老師以四個問題,帶出工作坊的重點,並一一解答,透過比較的方式讓大家理解短講,並講述短講的精神,認為短講的初衷應該是對觀念或是情緒產生衝擊,而產生分享的動力。好的短講內容必須要讓觀眾產生「衝動」與「感動」,並透過 「提供背景知識」與「連接感知經驗」傳遞訊息。
聽眾導向:短講是依聽眾屬性設計訊息傳遞的媒介
何佩玲老師認為一場好的短講必須針對不同族群設計媒介,知道台下的聽眾喜歡什麼是很重要的。透過「簡報」、「肢體語言」、「語調和速度」、「服裝」以及「走位」等五個要點陳述,分享如何設計出一場以聽眾為主角的短講。
跨領域溝通的難度
接著,何老師舉出,「跨領域」的溝通,應該是目前就讀高中同學比較碰到的問題。 因此,同學們短講時所設定的觀眾應該是「一般大眾」,將科學知識轉換成一般人所能接受的知識。何老師不斷地用聽眾的經驗讓聽眾理解,透過實際的經驗分享來引導同學。
短講最大的挑戰:「時間」
何老師接著說,短講必須在短時間內傳達一個概念,因此必定需要經過仔細的設計。老師並分享她擔任評審的經驗,推薦同學在進行青年尬科學的比賽時,題目最好是時間內可以掌握的。也建議同學把一個專業題目,轉化生活化的命題 。
『小題大作』:如同被高跟鞋踩到痛點一般
何老師透過螺旋來比喻短講的結構,也指出,好萊塢的英雄片幾乎都有一樣的結構,但仍能吸引觀眾,因為「過程」才是大家想了解的。因此,短講也是同樣的概念,結構雖簡單,但過程鋪排要夠吸引人。
重要訊息需透過設計
「讓數據有意義」、「連接認知經驗」與「背景知識補充」是組成一個好短講的三大要素。科學的說服必須透過例子的假設,思考該假設與例子之間的科學性是否完整;人文的說服則首重感受與感染力。短講必須將數字轉換成實際的例子,讓大家感受更強烈,進而達到說服的目的。
短講心法
演講即將告一段落,何老師希望大家將「短講」這件事,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個定位。 演講的最後,老師以電影『Lucy』的台詞收尾:「生命就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分享與傳播知識 」,期許同學們持續磨練短講的技巧,把此目的做得更好,並將這個目的也放在自己的生命裡頭。
演講告一段落後,接著進入實作練習的部分。三十分鐘的準備時間之內,各隊無不專心討論,試圖激發出想法,並把握如此珍貴的練習機會,為下週的正式比賽暖身。
此次演講實作體驗,由來自武陵高中以及延平中學共五位同學上台試作,主題包括「思考高中求學路上的種種問題」、「如何自主學習」以及「超能力——讀心術」等等短講題目。何老師則認為大多數同學演講的內容有流於口號的傾向,說教味濃厚,說服力不足,也建議同學立論時要建立在對自己有深刻影響的事物上,試著把大家帶入自己親身體驗的情境。
工作坊結束前,何老師在鼓勵大家的表現之餘,也期許同學透過實際的演練,讓自己更加熟習短講。科學短講應建立在合邏輯的論據上,進而發展說故事的能力,如此便不會過度流於口號或是意識形態上的話語 。最後也勉勵同學們,不僅僅是把「青年尬科學」當作一個比賽,爭取獲獎之外也有更值得學習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