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蘇柏元、陳亮丞、劉禹辰 攝影/郭毓璞
複賽的第五場,由紅隊的師大附中同學「Methodology」,對上了擔任白隊的家齊女中「NEWS」。
紅隊以「有『種』就有希望」為題,主講種子的壽命與保存。透過最古老的椰棗種子「馬土薩拉」時經2000年仍能落土發芽的故事,揭示了種子能夠完整保存遺傳基因的優異能力。附中的同學也一一分析各種影響種子壽命的原因,並系統性地歸納出「物理性因素: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以及「 化學性因素:自由基對於種子內部的破壞」 。由此介紹到了當前全球正努力建設種子銀行的概念:透過人工設備來保存不同種類的種子,達到保存生物多樣性的目的,相當有層次。此外,紅隊也實際購買種子種植,透過過期以及期限內的種子對照實驗,用數據圖來呈現種子活度和儲藏天數的關係,體現了科學實作的重要精神。
以「旅行的意義」為主題的白隊,則是用辣椒為了抵抗真菌發展出辣椒素等例子解釋生物間「共演化」的概念,以此切面來檢視種子型態與傳播方式之間的關係。白隊同學解釋:鳥類因為沒有辣覺受器,因而可以幫助辣椒傳遞地更遠;橡樹果實發展出堅硬外殼,吸引有堅硬牙齒卻健忘的齧齒類,同時又因果實不易被咬開,使之被動物儲存於土中,已達有效傳播出去之效果,都是種子與生物間共生,且因應彼此習性演化出不同型態的「共演化」例子。藉此欲呼應到主題:種子型態的演化就是為了能傳播到更遠,去旅行的意義。
而在交叉詰問階段,白隊家齊女中的同學提出種子的活度如何檢測的技術問題,同時也質疑大自然自有一套回復機制,他們推想相比於種子銀行的人工培育,會更加地符合生態。紅隊則解釋:現有檢試溶液可以判斷種子組織是否仍存活,去知悉種子的狀況,以此去做到人工培育。而紅隊也肯認自然復育是好方法,然而未來仍有大規模生態毀滅的可能,於此既有的自然機制便會失能;此外,為了學術上的研究,保存不同種子也有其利益。由兩方面去闡述了種子銀行的需要性。
紅隊則針對對方申論內容質疑「為何辣椒只挑鳥類作為傳播?」和「為何堅果不發展快速發芽模式?」。對此白隊也以「辣椒種皮特性適合不咀嚼進食方式」以及「種子傳播距離」來回答。
雙方質問皆相當精準,回答也都在同一個層次上,彼此間攻防相當精彩。而最後則由評審老師討論,紅隊「Methodology」的同學由4:1勝出,晉級決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