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蘇柏元、陳亮丞、劉禹辰 攝影/郭毓璞
複賽的第四場,紅隊是來自曉明女中的「Seedturia」,白隊則是來自師大附中的「傳說中的種子」。
紅隊「Seedturia」以「發芽」和「光」的關係為題。首先由Flint 色光實驗的介紹開始,指出樹蔭下能照射到的紅光較少,因此種子不適合發芽,並介紹光受器與光敏素之間的關係。為避免台下觀眾疑惑,「Seedturia」在短講中一再地強調光敏素Pr 與 Pfr 之間的轉換機制,包括種子如何在黑暗中發芽等等。最後, 總結出不同的植物間對於光敏素之感應並不是固定的,不同種子需要會擁有不同敏感度。
白隊「傳說中的種子」由趙軒磊開場,以發生於台灣的八八風災切入,指出自然災害對於環境以及植物所帶來的衝擊,引導觀眾進入主題「種子銀行」。白隊首先介紹了三種不同的種子分類:「正儲型」、「中間型」以及「異儲型」,並說明三類種子的差異,接著分析造成種子死亡的原因,包括養分用盡、遭受巨分子破壞以及毒物累積等等,並歸論低溫乾燥的方式是種子銀行保存種子的方式。短講投影片之結構雖稍顯不完整,但圖文並茂,整體表現仍是可圈可點。
進入交叉提問的部分,白隊「傳說中的種子」提出「光敏素影響的是酵素還是基因的層面?」以及「光敏素 Pr 與 Pfr 的比例是如何測定的?」兩問題。紅隊「Seedturia」則以舉禾本科植物的例子,說明光敏素會以刺激酵素合成的方式,刺激合成酶產出葡萄糖,進而生成能量,並說明測定光敏素的方法。聽完了紅隊的回答,白隊的李資穎也針對第一個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她認為光敏素可以進入細胞核,增進 DNA的轉錄,亦可能產生基因層面的影響。
紅隊則詢問白隊為何異儲型的種子不能忍受低溫和乾燥,並提出為何種子銀行的種子必須保持基因的純正性,白隊則說明種子的分類是依照觀察的結果,實為一個直觀的分類,並承認自己並非很了解各型種子的生存機制,同時也提出使用純正基因的種子相較於基因改造種子在研究方面更為容易使用。
第四組兩隊之間的攻防十分激烈,在評審討論過後,由紅隊來自曉明女中的「Seedturia」取得決賽資格,曉明女中的兩支隊伍雙雙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