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東區說明會側寫─葉綠舒老師主講「從草地開始的三餐」

DSC09453

撰稿/趙揚光

「青年尬科學」首度來到東部地區舉辦說明會!2016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的首場分區說明會,在花蓮的慈濟大學附中登場,當天一早便有許多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前往參與。主講的慈濟大學生科系葉綠舒老師,一開場就問大家「吃早餐了沒?」開啟了此次演講、乃至於今年競賽主題的重點。

當我們每天吃著早餐時,有沒有想過,這些餐點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舉凡稀飯、土司、麥片等食物,它們都來自於「禾本科」植物。早在白堊紀就已出現的禾本科植物,至今構成了地球約20%的植被覆蓋率,是覆蓋面積最廣的種子植物!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中,「食」是人們最基礎且必須的生存行為,千百年來,許多民族靠著耕種農作,開展出繁盛的歷史;無庸置疑地,禾本科植物在人類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DSC09445

葉老師舉了不少例子說明禾本科植物的「豐功偉業」,如小麥起源於西亞的兩河流域及北非的尼羅河一帶,開啟人類的文明;古羅馬人因為愛吃小麥、同時討厭大麥,便出兵征討埃及,小麥間接成為了古埃及滅亡的原因。而大西洋的另一側,玉米則造就了馬雅、阿茲特克及印加文明。在東方,起於中國華北的漢民族,則以小米立國,逐漸使得東方人以米為主食。

禾本科植物更貼近每天三餐以外的日常生活,「古埃及人因認為種子有生育能力,甚至還拿小麥來驗孕,讓女性撒尿在鋪滿小麥的地面上,觀察它們是否發芽!」老師對於謬論的生動敘述,引起台下學生一陣大笑。說明會過程中,老師也透過引導提問,與台下學生取得不少共鳴。

像是「在來米」與「蓬萊米」,它們之間有什麼分別?哪一個是台灣本地米呢?

台灣的本地米是「在來米」!它是台灣本土原有的秈稻。而「蓬萊米」是日治時代由日本人引進梗稻、並加以育種,所產出的梗米。

DSC09446

DSC09431

我們的三餐,就從腳下這片草地開始,豆類、種子與人類的關係、彼此的互動,正值得我們透過這次競賽去用心探討。葉綠舒老師以這樣的演講內容,期勉學生能將複雜的生物科學知識,精簡成一個有趣的、使人充滿好奇的東西,這也是科學短講最精要、而且精彩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