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攝影/趙揚光
「青年尬科學」科普活動至今已經是第五年舉辦,「如果這個活動要辦得長遠,學校的教師會是我們最適合的合作夥伴!」在今年首度巡迴辦理的「科學寫作教師工作坊」首場上,臺大共同教育中心的王道還老師這麼呼籲。
為了讓中學教師認同科學教育的理念,協助科學教育推廣,「2016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推出的科學寫作教師工作坊,期望能以提升科學寫作能力為誘因,使老師們將所學授予學生,培育更多的青年學子撰寫科普文章,更加深化競賽精神。在屏東女中所舉辦的工作坊當中,有十餘位來自屏東、高雄的高中老師,利用課後的研習時間前來一窺科學寫作的要領。
教導學生寫作並非要由國文科系畢業的老師才能進行,同時科學寫作也並無特別之處。在寫作之前,必須先形成一個計畫,在這個計畫之中,寫作只是最後階段!主講的王道還老師指出,寫作是一個需要磨練的技藝,他引用美國著名文豪馬克吐溫在指導寫作的演說上給予聽眾的建議:「別聽演講,回家去寫!」強調無論是何種領域的寫作,皆重在長期的實踐。
在王老師眼中,科學寫作雖然不特別,但卻極為困難!他既認真且打趣地說:「科學違反人性,大家都學不會。」也因此歸納出三大方面的常見問題:「文字」、「科學」與「思想」,不但讓參與工作坊的老師們,深刻瞭解到這些推廣或講述科學時會遇到的情況,更就其中的癥結進行了反思。
「文字」是非常晚近的發明,約5300年前於兩河流域出現,最初的功用為記帳、記事。文字的產生使人類得以從事複雜的思考,進而開創文明,而隨著文明的演進,文字寫作直至近代才變為人們溝通、敘事的必備條件。但在歷史推進過程裡,寫作也衍生出愈來愈多問題,如錯別字、標點符號的錯誤使用等;在文法上,過於西化、文句不通甚至囉嗦的詞句屢見不鮮,也藉以體現過去青年尬科學競賽的徵文作品裡常有的狀況。
寫作必須涉及文字「辨認」及範本「摹仿」兩個步驟,王老師認為「教育的功能即是讓技藝『習慣成自然』;教育的目標在於培養值得養成的習慣!」正呼應一開始所提到的長期實踐。而學生在這實踐及磨練的過程之中,教師的指導角色就顯得十分重要!
「科學」對人們來說是不自然的,是極為特殊的認知、求知模式,古今中外科學家們的重要任務乃是創造一套說法,並且傳授給人們,科學寫作便是傳授科學的方法之一。然而王老師強調,英文世界中各種程度的科學寫作範本皆有,包括了科學教科書,中文世界裡卻相對貧乏,這也是現今中、西方科學發展落差仍大的原因之一,同時正值得學校教師們共同致力改善的。
「思想」即展現一個人的學問,思想之於科學寫作,在於吸收知識與融會貫通後表述出來,教他人對尋常的經驗產生嶄新的認識。寫作既是不斷磨練,亦是透過思想來進行自我批判,「將每一篇作品都視為一份研究報告」王老師說。
身為一個科學寫作的寫手,王老師更能體會並強調「沒有天生的寫手」這個理念。同時他也點出中、西方科學教育的落差中,一直被忽視的文化問題!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皆是西方世界最為傑出的科學家,但科學研究並非他們的本業,而是因興趣使然,才投入科學。中文世界的文化當中則一再強調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卻忽略了引發學習者對科學主動產生興趣,故而中文的科學寫作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藉由「青年尬科學」競賽、以及工作坊的寫作指導與分享,正希望徵求志同道合的教師夥伴,一起做好這項長期事業、走這科學教育推廣的路,為更多學生開啟真正的科學之門。